科普|走路总是疼和累?可能是因为脚太“扁”!
纵相新闻
43岁的王女士最近特别困扰:明明没走多少路,脚底却总是又酸又疼,不到半小时就想找地方坐下,爬两层楼梯都觉得小腿发沉。
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下降,直到去医院检查,医生一语道破天机:“你呀,就是脚太‘扁’了!”王女士想不明白,她听过扁平足,但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怎么突然就扁了呢?
慢慢消失的足弓
正常的脚就像一座拱桥,足弓就是这个拱桥的弧度,它能有效缓冲我们行走、跑跳时产生的冲击力。而扁平足,就是这座拱桥塌陷了,导致脚掌整体或大部分都接触地面。当桥梁失去弧度,它的承重和减震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的脚也是如此。
婴幼儿几乎都是天生的扁平足,3岁左右足弓才开始慢慢发育,7到10岁时足弓高度达到成人水平。但有一部分人因为先天遗传因素,出生时就存在足部畸形,或者足部骨骼、韧带的发育受阻,这些都会让足弓难以正常形成。
也有一部分的扁平足患者和王女士一样,是后天形成的,学名叫获得性扁平足。肥胖是扁平足的常见诱因,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肥胖导致患扁平足的风险显著增加。足部关节和软组织长期承受过高重量,把“拱”压没了。肥胖也会引起全身性的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压,这些代谢性疾病也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进一步加重足部的负担。
此外,足部外伤处理不当也可能“踩扁”足弓。比如脚踝骨折后没有及时复位,韧带撕裂后恢复不佳,会破坏足部的结构平衡,导致足弓支撑力下降。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会损伤下肢肌肉,让控制足弓的肌肉力量变弱,也可能引发扁平足。
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也会导致扁平足,比如鞋底太硬会让足弓失去支撑,太软则无法稳定脚掌,久而久之足弓就会逐渐塌陷。
20%的人都是“隐形”扁平足
王女士不太相信医生的话,她现在坐着,明明有足弓,怎么能是扁平足呢?医生微微一笑,只让她再站起来——她的足弓又消失了。扁平足根据软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可以分成僵硬性和柔韧性。前者是无论站或坐,脚底都是扁平的一块,甚至向内凹陷,脚掌内侧完全贴地,大部分是天生的;后者坐时有足弓,站立时消失,这在青少年中很常见,但如果是成人,那多半是足弓因为后天因素塌陷了。
我国成人扁平足发生率超过20%,很多都和王女士一样,根本没发现自己脚上的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扁平足呢?一张白纸、一盆清水就可以帮我们解决难题。
准备一张白纸和一盆清水,把脚底浸湿后踩在白纸上,观察足印形状。正常足弓的足印内侧会有一个明显的月牙形空缺,占足印宽度的1/3-1/2;如果足印内侧几乎没有空缺,整个脚掌的印记连成一片,大概率是扁平足。
走路时如果感觉脚踝向内倾斜,鞋底内侧磨损比外侧严重,也可能是扁平足的信号。
扁平足不止是累和疼
很多人以为扁平足只是不好看,走路会累和疼,其实它的危害远不止此。
足底问题
扁平足患者走路时,足部稳定性变差,足底筋膜会被过度拉伸,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脚跟和前脚掌刺痛,早上起床第一步疼得不敢踩地,或者引发拇外翻。足踝关节也会因受力异常变得不稳定,走路时容易崴脚。
影响腿型
因为没有足弓,导致脚踝外翻,带动膝关节、髋关节代偿。下肢力线会出现偏差:膝盖会不自觉地向内扣,形成“X型腿”;或者小腿向外撇,变成“O型腿”。小腿肌肉也会发力弥补足弓的缺失,导致小腿越来越粗。
膝盖受伤
扁平足带来的膝盖内扣,不仅拉低颜值,也让膝盖承受了额外的压力,更容易出现膝关节、软组织和内侧损伤。例如上下楼梯时膝盖酸软无力,发出咔咔异响。这种持续的不均衡压力会加速软骨磨损,很多中年人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追溯根源往往就是未被重视的扁平足。
腰背疼痛
扁平足的伤害还会顺着腿“往上爬”。就像造房子,地基打的不正,上面的建筑也会出问题。髋关节为了代偿足弓,会不自觉地调整姿势,导致骨盆东倒西歪。时间一长,臀部和腰部肌肉就会僵硬酸痛,甚至牵扯到背部、脖颈。很多人以为是腰肌劳损,其实祸根可能就在脚上。
步态异常
扁平足患者走路往往外八字,不仅影响美观,在活动时也更容易疲惫甚至摔倒、扭伤,影响日常活动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因为扁平足导致步态异常,还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由此可见,扁平足绝不是简单的“脚不好看”的问题。它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脚底开始,逐步影响到膝盖、髋部,甚至脊柱。
重塑足弓:从“脚下功夫”到“改头换面”
儿童3岁前足弓尚未发育完全,足印大多是“扁平”的,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度担心。但如果孩子6岁后足印仍无明显弧度,或出现走路姿势怪异、经常喊脚疼,就要及时就医了。对于成人来说,因扁平足出现疼痛或功能障碍,足底筋膜发炎,足弓不断塌陷,都是需要就医的信号。
扁平足的治疗要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处理。
对于后天因素导致的足弓塌陷,调整生活方式格外重要。首先要控制体重,减轻足部压力;不穿过软的鞋子,鞋底有1-2厘米的后跟能缓冲压力,鞋头宽松不挤脚趾,鞋帮能包裹脚踝提供支撑。
轻度扁平足首选保守治疗。例如到医院让医生根据足印和步态定制矫形鞋垫,像隐形支架一样撑起足弓,重新分配足底压力。配合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效果更好,比如用脚趾抓毛巾、踮脚尖行走、短足练习等,都能增强足部和腿部肌肉力量,帮助支撑足弓。还有中医推拿,运用经络原理,用揉、滚、推、擦等手法改善足底韧带张力,放松足底肌肉,缓解紧张疲劳,维持固有结构。
如果上述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也就是足弓重建。手术不是“一刀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有的是把移位的骨头复位固定,有的是收紧松弛的韧带,有的则是移植肌腱增强支撑力。手术切口通常只有3-5厘米,术后第二天就能拄拐下地,2-3个月就能恢复正常行走。
但手术不是一劳永逸,术后康复同样重要。术后1个月内要穿特制的康复鞋,避免负重;2个月后可以做踝关节屈伸训练,3个月后逐渐增加走路距离。只要坚持康复锻炼,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正常行走能力。
脚是人体的“第二颗心脏”,足弓就是这颗心脏的动力源泉。管好嘴、迈开腿、选对鞋,才能让双脚保持健康足弓,陪我们走更远的路。
作者:姜龙 上海壹博医院骨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