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固定资产清查时,很多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
“到底哪些算在清查范围里?清查要不要把低值易耗、待报废、未入账、在建工程都拉进来?”
其实,固定资产清查远远不只是“数一数账上的固定资产数量”这么简单。
清查的真正目标,是全面摸清资产现状、完整还原资产全貌、发现潜在管理漏洞。
因此,清查范围的划定,既不能太窄流于形式,也不能盲目扩大增加不必要的人力负担。
一、清查范围划定的基本原则
在任何组织里,固定资产清查范围划定应遵循 “四个必须覆盖” 原则:

二、具体清查范围项目表

三、哪些资产通常容易遗漏?清查时需特别关注

四、清查时账内与账外必须同步拉通

五、一个简单好记的清查范围口径
如果让你快速给清查小组培训,你可以用这段话:
“只要在单位场地内,属于采购、调拨、捐赠、拨付、借用、占用、遗留、报废未清理、维修中但未核销的所有实物资产,不管账上有没有、状态如何、是否超期折旧、是否转固,都在此次固定资产清查范围之内。”
六、清查范围制度性建议
为避免今后清查范围模糊反复争议,建议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直接写入以下条款:
1.“清查全覆盖”原则:
账内账外同步、在用封存同步、部门存放同步、科室责任同步。
2.“分类台账”机制:
形成正式固定资产清单 + 待入账清单 + 临界性低值资产清单。
3.“责任穿透”逻辑:
每件实物必须最终落实到现管责任人头上。
清查范围划得清,才能真正摸清“家底”;
清查逻辑理得顺,才能形成规范闭环。
清查不只是为了消灭差错,更重要的是为后续日常固定资产管理打好系统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