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位“园丁”与382朵“向日葵”的春天
——云南昭通易地搬迁社区育苗记
云南省昭通市幸福馨居安置点的清晨,总是被孩子们的笑声唤醒。这个2017年12月启用的首批易地搬迁社区,3000余名群众在此安家,却因产业薄弱让青壮年多外出务工,382名儿童与空巢老人成了社区的“主力军”。
曾经,孩子们或闷家看电视,或在楼群间爬高踩低,社区一度冷清。如今,兰家仙、黄敏、熊武彩、赵静、王丛丹、张泽艳六位女性组成的“阳光驿站”团队,用爱与责任打破沉寂,让钢筋水泥的社区有了温度。
截至目前,382名儿童中,60人参与课后托管,志愿者通过主题活动、家访服务等服务366人,驿站累计服务4131人次;18场主题活动、872小时的陪伴时光,见证着孩子们从沉默到欢腾的蜕变。
![]()
她们为孩子搭起成长的乐园
“年轻人外出打拼,老人和孩子交给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家仙的话掷地有声。自“阳光驿站”成立,她带着“儿童关爱五人小组”常态服务,党员“爱心爸妈”结对帮扶,连孩子缺文具这样的小事都挂在心上。
驿站三个功能室分布两层,落地窗框着百米外的苹果林。二楼活动室里,歌舞声回荡;三楼图书室与玩具室,孩子们或静读或嬉戏。暑期托管班从30人扩至80人,兰家仙指导工人装窗帘时笑道:“孩子们的快乐,值回所有付出。”
熊武彩则带着孩子们在12.8亩“幸福生态共享菜园”里扎根。这片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长满玉米与向日葵。“娃儿们拔草时追蝴蝶,回头见同伴完工,急得猛干”,热爱土地的她,带着孩子们经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熊武彩正以四季农耕为笔,在孩子们的童年里写下关于乡土和自然的故事。
![]()
平凡日常里藏着滚烫的热情
“黄姨妈,教我们跳《孤勇者》!”孩子们总围着50岁的黄敏。“我大字不识几个,但能用歌舞点亮孩子的日常。”黄敏笑着说。脚崴养伤时,孩子们天天敲门询问;伤愈拖着音响出现,孩子们飞奔而来接过音响,簇拥她向广场走去。晚饭后的广场上,她总先陪孩子们跳半小时儿童舞,再加入老姊妹的队伍,舞曲切换间,笑声从未断过。“他们的期待,暖着我的心。”
28岁的赵静用一根端午彩绳,拉近了与12岁小盛的距离。这个父母在外、曾偷跑进城的叛逆女孩,在赵静蹲身系绳时红了脸。“长大了要自立自强”,简单一句话,让小盛如今常主动帮忙收拾驿站。赵静的办公桌上总放着活动照片,小盛的笑脸在角落里格外显眼:“蹲下来跟她们说话,比站着训话管用。”
36岁的王丛丹持续的入户陪伴,融化了10岁小杰的心。母亲早逝、父亲在外的小杰曾拒人千里,第一次入户时把自己锁在房里。王丛丹在门外讲了半小时故事,直到听见里面的抽泣声。如今,小杰会把偷藏的零食分给她:“丹姐,你吃。”看着常来驿站帮忙的小杰,王丛丹感慨:“没有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多给点关怀,他们总会变好。”
![]()
责任意识在童年心底扎根
“这些孩子不只是被服务的!”52岁的张泽艳指着墙上“平安小哨兵”的合影,眼里满是骄傲。照片里16个孩子戴着红袖章,挺胸抬头站得笔直——他们都是从“阳光驿站”里挑出的积极分子。张泽艳充分利用孩子们爱跑好动的天性,给他们派了“正经活儿”:巡逻社区检查消火栓盖子是否盖好、配电箱有无破损、地砖是否翘起,一旦发现小伙伴爬栏杆、翻围墙,立刻上前制止并上报。
不久前,小哨兵们发现三单元楼道积水,及时通知社区处理,避免了老人滑倒。这次“立功”让他们在表彰大会上得了小红花,不少孩子拉着张泽艳的衣角撒娇:“我也想当小哨兵!”于是,她又琢磨出“驿站守护小天使”队伍,让孩子们轮流负责图书室整理、玩具归位,连最调皮的小杰都认真地在登记本上写下“今日整理图书20本”。
孩子们在共享菜园收获的玉米、洋芋,会主动分成小份送给空巢老人;社区搞卫生时,他们拿着小抹布擦栏杆,比谁擦得亮。兰家仙看着这群忙碌的小身影,常对团队说:“我们给了孩子陪伴,孩子却给了社区生气。”
而这一切离不开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持,社工们的用心付出,让这份守护儿童的事业既温暖贴心,又规范有序地扎根生长。(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妇女报 记者 周玉林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