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我们遇到过太多的情绪。
或许是迷茫,或许是低能量,或许是渴望被看见。
不妨来果麦书友会读这四本书真正「坦诚」的书,它们用最直白的文字叩问人心。手把手教你给疲惫的生活充电,找回属于自己的能量场。
这个八月我们在果麦书友会一起聊痛苦,聊爱恨,聊疲惫,聊坚守。毕竟,能被真诚打动的时刻,从来都值得珍惜。
01
这个夏天必读!
《我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法] 阿尔贝·加缪
共读时间:8月4日-8月8日
“你可以一生不结婚,但枕边不能没有加缪的书。”
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贫民窟,幼年丧父,母亲寡言,外婆凶暴。17岁时还染上当时无法治愈的肺病,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喜欢已久的足球。
痛苦是他人生的关键词,但他反而说,没有生存的痛苦,就不会热爱生活。
有记者问加缪:您认为生命的关键是什么?
加缪说:关键是要活着。
25岁,加缪开始在阿尔及尔做新闻记者,此后长达20年的书写创作生涯中,这个地方的身影随处可见。《我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正是以阿尔及尔为串珠,串起了加缪创作生涯20年。
加缪曾罗列以下心爱的词组: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对加缪而言,生活尽管贫困而无奈,但地中海充沛的阳光、美丽的沙滩,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1960 年,加缪在新闻上读到一位知名运动员死于车祸后,他惋惜地和朋友说道:“死于车祸大概是人生最荒诞的结束之一。”
然而,几天后加缪在搭朋友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前往巴黎的路上,撞上了一棵梧桐树,结束了 46 年的人生。
他那寡言的母亲,一直住在阿尔及尔的里昂街上,听到加缪的死讯,只说了一句话:“他太年轻了。”
上天只给了一位天才作家46年的时间,不让人们看到这位精神导师的龙钟老态,仿佛只允许他以直率的目光、运动员般的身姿、略带忧郁的冷酷的面容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本《我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收录了加缪最重要的三部散文集《反与正》《婚礼集》《夏天集》的全部精华,创作20余年的思想精髓全都在其中。
在22岁写下的《反与正》里,他焦虑于世界的荒诞与无意义,他深陷存在的拧巴与痛苦,于是拼命寻找人生的答案。
但加缪没有停留在痛苦里,他用书写来抵抗焦虑。他写阳光、写海风、写海边奔跑时的自由,那是一种从思想到身体的解放。
多年后,在书中,他终于做到了和解——“在隆冬,我终于明白,我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8月,让我们走进那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02
「爱」也许是伪装
但「恨」永远情真意切
《蛇结》
作者: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共读时间:8月11日-8月15日
猜忌、怨恨、控诉、扭曲......人类很少歌颂「恨」,但「恨」分明是人类天性,是人性深处盘踞着“蛇结”。
在纯恨战士眼里,「恨」的存在十分合理且有意义:第一,爱需要持续投入,而恨无需任何成本;第二,爱也许是伪装和表演,但恨永远情真意切;第三,爱或许转瞬即逝,但恨一定绵绵无绝期。
《蛇结》的主人公路易就是一个纯恨战士。恨是包裹他的躯壳,是滋养他的养分,是让他活下去的动力。
他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社会地位低微,但拥有着巨大的财富。他性情冷漠,性格偏执,一生活在仇恨中,他恨所有人,甚至包括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
不过,他最恨的人还是他自己。
路易恨自己敏感、刻薄,恨自己不招人喜欢的外表和内心,恨孩子们分走了妻子的关注,恨妻子并非真心爱自己。他恨妻子孩子对自己的冷漠和疏远,他恨这段四十年的冷漠婚姻。
到了晚年,他决定写一封绝笔信告诉妻儿们,他已经转走了自己的财产,妻儿们什么都得不到。他要倾泻自己一生的仇恨,在人生最后一刻报复自己的妻儿,畅快地获得一种扭曲的快感。
然而,未等信写完,路易的生活便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一封突如其来的电报,让他的控诉、那份赖以生存的「恨意」刹那间荡然无存......
莫里亚克用「恨」剖解了爱情、婚姻、亲情中交织而成的致命心结,他笔下的纯恨世界是深刻的,甚至恨意的跳动构成了生命本身。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莫里亚克的颁奖词是:“以精神洞察的深度和艺术强度,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戏剧。”
8月,邀请你来一起共读诺奖作家笔下的「纯恨文学」。
03
给「低电量青年」的充电之书
《反倦怠能量站》
作者: 刀熊
共读时间:8月18日-8月22日
最近「低能量」这个词很火。
人们常常用「低能量」来形容自己懒懒的、没精力、提不起动力去做事的状态,有的人也会戏称自己是「低能量老鼠人」。
低能量、大脑空转、慢性倦怠等问题,并不是一两个人的苦恼,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的困惑。
是我们普遍缺乏自律和意志力吗?其实不是,因为真正的能量从来都不是靠自律逼出来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个能够激活内心的驱动力的系统。一个系统,就是一整套适合自己、前后支撑、让人不费力运转、让工作自然展开的做事情的方法。
人有了一套系统,就能引导出自己做事的兴趣、热情、坚持,越做越起劲,越做世界越宽阔,越做越有成就感。
与其用自律的鞭子驱赶自己前进,不如想一想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欲罢不能的爱好,总放不下的人或事。
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我们当时的能量感,它们不需要我们自律,它们还没等我们拿出自律,就早已跑进了我们的自循环系统,推动我们持续追求的行动。
8月,邀请你来果麦书友会共读《反倦怠能量站》,建立自己的内驱力系统,体验高能量人生。
04
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
造就了最棒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日记》
作者:许渊冲
共读时间:8月25日-8月29日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段中华民族在最黑暗时代保存文化火种的史诗。
1937年,战火纷飞,为了给师生在战乱年代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清华、北大、南开决定合并组成临时大学,南下避难。
从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师生们或乘船,或乘车,或步行,最终在昆明落了脚,并将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那时的联大,汇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名家大师,联大的学生也成为后来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战火很快影响昆明,那时的联大实施了战时作息表,因为敌机大多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来,于是联大学子便改成上午七点至十点上四堂课,下午三点至六点再上四堂,每堂课上四十分钟。
在炮火硝烟之间,在被轰炸过的校舍里,学生勤读不辍。
有一次,白天日军轰炸了联大,晚上还有警报,但晚上的月亮那么好,学生们还是去上了课。教授吴宓先生也来了,他们就这样在废墟里、月光下,讲起了《柏拉图对话录》。
这就是联大的风骨,一半是战争的硝烟,一半是无惧无悔的联大师生。
有些书读来是用来“用”的,比如某些专业书,用来拓展知识面,教会你某些生存的方法。然而,有些书读来你却会觉得“好像没什么用”。这本《西南联大日记》就属于后者。
但是我们依然推荐读这样的书,不为“用处”,只为纯粹的感动。8月,邀请你来果麦书友会一起感受联大的浪漫岁月!
8月,愿你能在这四本书的陪伴下继续走向下一段日子 —— 心里有夏天,眼里有光,活得坦诚,也活得有力量。
祝我们身上都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