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发表了一篇名为《明明能轻松拦住国外网站,为啥挡不住缅北的骗子?》文章。有很多网友质问,为什么虚拟号就打不死?里头有什么猫腻?是不是有关电信部门跟坏人勾结?总之好多质问,我一句两句也不清,因为这真是个技术、环境和制度相互交织的复杂问题,所以下面做一个稍微系统点的回复,力图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消除误解,以正视听。
虚拟号的“打不死”本质,是技术迭代与社会需求交织的产物。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无影手”,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很难抓住它的真身。
![]()
一、技术编织的隐身衣
虚拟号运行的底层逻辑,是互联网协议的分布式特性。传统手机号像固定门派的弟子,一举一动都在运营商的山门监控下;虚拟号则是江湖游侠,通过VoIP协议在全球服务器间穿梭。比如缅北诈骗团伙常用的“透传技术”,能把境外号码伪装成国内11位手机号,普通用户看到的来电显示根本无法分辨。这种技术就像易容术,昨天还是北京的“138”号段,今天就变成上海的“186”,让拦截系统疲于奔命。
更棘手的是动态号码池技术。正规企业用它来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外卖平台的中间号),但黑产业将其玩出花样:
![]()
一个号码拨打20通电话后立即丢弃,再从2000个备用号中随机切换。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让运营商的封号系统如同大海捞针。
例如某消费金融公司实测显示,通过动态调度,AI外呼系统能连续274天零封号,可见技术对抗之激烈。
二、实名制的尴尬现实
实名制在虚拟号面前遭遇“李鬼”难题。黑产通过“App充场”“兼职刷单”等套路,用一杯奶茶的代价骗取他人身份证信息,批量注册虚拟号。上海某市民就因兼职被冒名注册了28个虚拟号,成了诈骗分子的“傀儡”。更讽刺的是,这些号码在运营商系统里都是“合规”的——因为确实用了真人信息,只是信息主人毫不知情。
虚拟运营商的监管漏洞加剧了这一问题。这些从三大运营商批发资源的“二道贩子”,为争夺市场份额,往往放松审核。部分虚拟运营商甚至默许“养卡”行为:用同一身份信息注册上百个号码,再以每条0.5元的价格卖给黑产。这种“监守自盗”让实名制沦为摆设,正如某位业内人士调侃:“现在不是实名制,而是‘实他人名制’。”
![]()
三、全球化的治理困境
虚拟号的跨国属性,让监管变成“国际象棋”。诈骗团伙把服务器架在法律宽松的国家,用比特币收付款,再通过虚拟货币混币器洗白资金。即使国内运营商封停某个号码,24小时内就能在柬埔寨或尼日利亚重新启用。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游击战,让单一国家的监管鞭长莫及。
国际司法协作的低效,更是雪上加霜。电子数据取证需要经过外交途径层层审批,等拿到证据链时,诈骗分子早已转移阵地。某跨境诈骗案中,警方花了8个月,才从东南亚某国调取到关键通话记录,而涉案资金,已通过23个虚拟货币钱包流转。这种“蜗牛速度”与犯罪集团的“闪电战”形成鲜明对比。
![]()
四、需求与风险的平衡术
虚拟号的存在本身是把双刃剑。电商平台用它保护用户隐私,企业用它降低通讯成本,甚至普通人也能用“有讯网络电话”等工具隐藏真实号码。如果一刀切对虚拟号进行封禁,外卖骑手可能无法联系客户,网约车司机接单效率就会暴跌。这种民生需求与反诈治理的矛盾,让政策制定者陷入两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当AI外呼系统能模拟120种真人声纹、插入咳嗽声伪造真实场景时,传统的关键词拦截、通话时长限制等手段已失效。
就像杀毒软件永远追着病毒跑,监管技术需要持续迭代。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涉诈虚拟号码识别模型”,正是试图用AI对抗AI,但这需要运营商、公安、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打通,而目前各部门的“数据孤岛”仍是最大障碍。
五、虚拟号困境的破局之路在何方?
破解虚拟号困局需要“技术+制度”的组合拳。
技术层面,动态行为分析或许是突破口:如果一个号码在凌晨3点密集拨打中老年用户,且通话时长普遍低于30秒,系统可自动标记为高危。
制度层面,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从号码注册到注销全程留痕,让每个号码都有“数字档案”。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头痛医头”的思维,将反诈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比如对买卖个人信息者加重刑罚,对监管失职的虚拟运营商实施“熔断机制”。
这让人想起古代治水的智慧:大禹没有一味封堵,而是因势利导。虚拟号治理同样需要疏堵结合,既要用技术手段筑牢“防洪堤”,也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其流向正途。
毕竟,技术本身无罪,有罪的是滥用技术的人。当我们在享受虚拟号带来的便利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数字时代,隐私保护与安全治理的博弈,永远没有终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