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科技界,有些人像一道微光,哪怕无人看见,也始终笔直地穿透黑暗。
戴维·布拉迪,这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光学科学家,他曾是美国顶尖科研力量的代表,却被美国政府无情抛弃。
在经历了一段令人心寒的失落期后,他选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在这里,重新点燃了科研热情,并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化作成果,为中国社会注入了千亿级别的技术动力。
一个人如何从“被放弃”走向“被需要”,这不仅是一段个人的逆袭,更是一段关于科研尊严和人类文明选择的故事。
戴维 布拉迪
少年天赋,在光影中种下执念
戴维·布拉迪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俄亥俄州,正值二战后的婴儿潮时期。
那个时代的美国,国家繁荣、教育资源充沛,是典型的“人人有机会”的阶段。
布拉迪从小对技术和结构极为敏感,尤其是对光线、镜片、拆装这些东西有着天然的痴迷。
他的童年大概就是一个不断把东西拆了、研究完再拼回去的循环。
从玩具车到家里的老式投影仪,无一幸免。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旺盛的探索力,布拉迪顺利考入玛卡莱斯特学院学习物理。
戴维 布拉迪
他在本科阶段便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关于光学畸变的基础研究,还在校内发表了论文。
这个阶段的布拉迪,已初具科学家之姿。
他本科毕业后拿到了加州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那里,他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术引路人。
德梅特里·普萨尔蒂斯与阿姆农·亚里夫,这两位分别是光学计算与光通信领域的巨擘,也让布拉迪彻底将研究兴趣锁定在“成像系统”这一方向。
而研究成像的人,心里大概都住着一位“完美主义者”。
布拉迪也是如此,他对成像分辨率的执着甚至到了“极致”的地步。
戴维 布拉迪
科研腾飞,却被军方现实打断
博士毕业后,布拉迪曾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教。
但很快他便受邀加入杜克大学,成为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他花了整整十年,带着团队想打造一个像素级别达到10亿的摄影系统,而这在当年是个几乎没人敢碰的方向。
一张照片几百米外能清楚看到树叶纹理?能拍清楚足球场另一端观众脸上的细微表情?
那个年代,没人相信这是真的,直到2012年布拉迪带领团队造出了“AWARE-2”,这也是全球第一台10亿像素相机。
他的论文随后刊登在《自然》杂志上,震撼了整个学术界。
AWARE-2相机
这不仅仅是一台相机,更是成像技术的一次质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注意到了他。
美国正深陷反恐战争泥潭,如果这项技术能上战场,监控与情报收集能力将大大提升。
因此布拉迪的项目被视为“关键资产”,得到了军方的高额资助。
可神话很快破灭,AWARE-2虽然拍得清楚,但体积太大,几乎是个小冰箱。
这玩意儿别说装在无人机上,连中型直升机都费劲。
更糟糕的是,布拉迪坚持认为,这个技术的短期价值更适用于民用领域。
比如城市安防、交通管理,甚至医疗图像,而不是军事。
AWARE-2相机
他的这番坚持并没有打动资方,反而被视为“不够听话”。
拨款一再削减,最后只剩每月1700美元,勉强维持基本运营,这对一个科研实验室来说几乎等于“逐出研究圈”。
而他的光学梦想,也在美国这个曾经孕育它的地方,被彻底熄灭。
戴维 布拉迪
来自东方的接力棒
就在布拉迪几乎决定放弃这个“耗费十年心血却无人问津”的项目时,重生的机会悄然而至。
2012年,中国投资人王惠东在一次学术期刊阅读中注意到了布拉迪在《自然》上的成果。
2014年,王惠东得知布拉迪遭遇困境,立即飞往美国与他接洽,并表达了明确意愿。
他说,“只要你来中国,一切都有。”
布拉迪当时已经心灰意冷,但也清楚,这或许是这个项目最后的机会。
他跟随王惠东来到中国苏州昆山,在2016年共同成立了“安科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从此,一个几乎在美国被打入冷宫的项目,在中国开启了新生。
王惠东
昆山市政府提供了基础建设支持与政策通道,中国科研机构迅速对接,实验设备不到三个月全部齐备。
在中国这片对科技人张开双臂的土地上,布拉迪第一次感受到“我不是个被利用的螺丝钉,而是被尊重的人”。
很快,他便带领团队打造出第二代产品“Mantis”相机。
这款相机实现了机身轻巧化,但像素依然惊人,单次可拍摄1亿像素的超清图像,并可通过AI算法将多图合成为超过20亿像素的画面。
研发成功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安防系统中首次部署了Mantis相机,很快昆山街头、深圳机场、广州地铁等地纷纷跟进。
Mantis相机原型
这个曾经被美国弃如敝履的系统,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并迅速成长为覆盖全国的“天眼”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仅中国的IP摄像头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53亿美元,而布拉迪技术所带来的衍生价值远远不止这个数。
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少数真正将“一个人带动一个赛道”变成现实的人。
技术无国界,但环境决定命运。
科学,从来不属于某个国家,它属于人类。
戴维 布拉迪
在这之后,面对美国重新抛出的橄榄枝高薪、科研经费、国家项目回归通道,布拉迪婉拒了。
布拉迪说得很清楚,当初美国选择抛弃他时,可没有给他留下余地。
他也明确表示,科研不应该被意识形态裹挟,技术只应该服务人类整体利益。
是啊,科学不该有国界,真正的科学家也不应被意识形态框死。
布拉迪并没有“叛国”,他只是选择了一个尊重科学、愿意给科研时间与耐心的地方。
毕竟科研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一个文明要完成的长征。
戴维 布拉迪
结语
在布拉迪被美国“放弃”的那一刻,他并没有变得愤怒或者怀恨在心,他只是转身,走向了那个真正欢迎他的地方。
中国接住了他的梦想,也借助他的技术,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如今,再提起戴维·布拉迪,不只是光学巨匠,更是一位科研理想主义者的代言人。
他没有被时间打败,只是换了片土壤,继续生长。
未来,属于那些有耐心点燃希望的人,也属于那些有勇气拒绝被定义的人。
信息来源:美媒:美军资助研发的高科技 却被中国先用上了
环球时报 2018-06-15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美国专家被无情否认,最终决定投奔我国,还顺手带来千亿项目
大风视野 2020-09-06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