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餐饮老板在内部闭门会的过程中,一位开出了12家分店的老板向我抱怨:“你看我们的客单价,又往下掉了一点,这绝对是因为我们的品牌没势能,客人觉得我们不值得那个价。”
另一位紧随其后:“店里座位空空荡荡的时段变长了,顾客不来打卡拍照,这不就是品牌对年轻群体没有吸引力了吗?”
还有一位餐饮老板人急切的说:“隔壁新开那家店,搞活动人就过去捧场了。忠诚度?我们哪有什么忠诚度,没有品牌影响力,根本留不住人。”
这已经是我这一两个月里遇到的不知道第多少个类似的场景了:一群好不容易从单店熬出来,发展到了十家店以上规模的老板们,突然陷入了一场集体的品牌高度焦虑症。
总之,对于品牌的担忧远超对于运营的重视,恰恰相反,这个逻辑是错误的。没有过程的积累,或者说没有运营的持续发力,是没有最终的结果的。
当咱们有10家店的时候,就能在一个城市里出名;要是有50家店,可能就发展成区域性质的品牌;有100家店,也许能成长为大区级的品牌;要是有500家店,或许就真的变成全国性的品牌。
不是"做好品牌才能扩张",而是"极致运营本身就是品牌"。
![]()
品牌不是外衣
当企业处于经营不佳时,企业所有的问题都被归结为“品牌力不够强”——销售下滑是因为牌子不够响,顾客不来是因为品牌不够潮,员工留不住是因为品牌没文化……
品牌在这个阶段,成为了一块能够解释所有经营难题的“万用遮羞布”。
于是,在“品牌”之下一种可怕的认知正在滋生。
许多创业者有意或无意地,就将品牌视为一种凌驾于日常经营之上的神秘图腾,仿佛只需潜心塑造品牌形象,便能远离繁琐的运营,从而获得市场。
然而,市场的耳光总是来得清脆又响亮。
那些砸下重金设计的精致Logo,精心雕琢的品牌故事,费尽心力举办的盛大开业仪式,在顾客寥寥无几、满目皆是空座的现实面前,显得无力且苍白。
我们服务过很多企业,见过某一位老板执着地斥巨资,邀请知名设计师来打造“概念空间”,店内的氛围,宛若一场艺术展。可是菜品的品质和服务的流程,却是一团乱麻。数月之后,该门店门可罗雀,黯然收场。
我们也熟悉某一位掌舵人,沉迷于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爆点话题,策划各式各样出格的活动,力求实现病毒式传播。不过由于持续的上座率不佳,接连不断地关店。
是这些老板不在乎品牌吗?
不,他们对品牌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他们眼中的“品牌建设”,往往与运营脱节,以为靠堆砌营销声浪、包装华丽形象,就能吸引顾客,让他们为所谓的品牌溢价买单。
他们始终关注的,是品牌是否足够耀眼,却忽略了去思考——产品与服务是否在顾客心中留下真正值得信赖的印记。品牌仿佛已变成一件外在的衣裳,而原本应该支撑起品牌的运营根基,却渐渐地被遗忘了。
![]()
品牌是过程中的细节
如何解决问题?这让需要企业老板去深入触及这个问题的核心: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品牌的力量?
是那些视觉冲击强烈的VI体系?是包装精美的品牌故事和宣言?是在各种渠道上努力制造的声浪和信息轰炸?还是老板个人喜好的那些玄之又玄的文化?
这些固然是构成品牌的要素,但都不是品牌最为核心的命脉所在。
品牌的真正根基,深深地扎在顾客每一次,接触你、体验你、认知你的完整历程之中。它绝非高高地在上、孤立地存在的空中楼阁。
品牌的精髓,更是在运营系统支撑下,顾客感知到的价值总和,是运营品质在用户心中锻造出的稳定预期和深厚信赖。
例如,顾客打开你那非常流畅的手机点餐页面,根本不用去思考、琢磨操作步骤;一份外卖附带的手写卡片,准确地回应、反馈他之前的用餐情况;门店员工高效地应对客流高峰,可是桌面依然保持整洁,流程一直都很有序——每一个这样的小细节体验,都在暗暗地提升或降低顾客对品牌的印象与信任。
品牌不应该是孤立的概念,而是日常繁琐却又真实切肤的运营细节共同造就的成果。
![]()
品牌更是运营的极致结果
所谓极致运营,就是品牌本身。
它体现在运营的多个维度里,这些维度,共同构建了真实可感的品牌。
首先,产品与服务的极致稳定与迭代。品牌最核心的生命力,永远来源于顾客手中的那一份产品、那一次服务体验所承载的价值。
海底捞为何会成为优质服务的代名词呢?这种力量绝非凭空产生,而是由无数细致的流程与员工得到充分授权相互叠加而形成的——即便只是普通的服务生,也拥有送出免费果盘以化解矛盾的权力。
西贝莜面村的主打面食,好多年来一直有着很稳固的地位。它的背后有一套特别严格的、标准化厨房管理体系,一直在保障着每一碗面的品质和稳定性。更关键的是,这种稳定不能停止,得跟产品不停地打磨优化,以及持续创新一起往前推进。要是没有扎实的运营基础,新东西的开发和推广,反倒会引起,更多的乱子。
运营力,它维系着产品价值落地的这“最后的一公里”。
第二,服务触点的极致关怀与数字化。
顾客在哪里与品牌相遇、互动,哪里就是品牌的呈现窗口。
互联网时代,触点多如繁星:线下门店,外卖平台,社交媒体,私域社群,小程序……其实每一个触点,都是体验品牌、感受价值的时刻。所以,极致运营要求我们利用数字化手段,去理解、识别并精细化运营每一个有价值的用户触点。
茶饮品牌借助天气数据,能实时对各门店周边的折扣推送进行调整。每到下雨天,就会开启“第二杯半价”的活动,这样就很有效地激发了门店周边1公里范围内那些“不想出门”的潜在顾客的消费意愿。
地方菜连锁品牌把会员的评价内容做了深入剖析,针对经常被提到的出餐速度慢这个问题,对运营流程进行优化,把平均出餐时间缩短了5分钟。
这些基于数据驱动、对用户使用场景进行细微干预的操作,正是极致运营的写照。
第三,用户关系的极致精细化。
现代零售环境下,“泛会员制”大行其道,但真正能发挥出会员价值的品牌却寥寥无几。
用户关系的深度运营,不在数量,而在精细化运营与个性化价值输送的能力上。
精细化运营,就是不再把会员看作一个模糊整体,而是具备客户分层的识别能力——哪些是带来大半收入的高贡献客户?哪些是需要激活的沉睡用户?哪些是预算有限但喜好特定的兴趣群体?需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偏好去设计互动形式。
会员运营,本质是通过运营方式,给予不同群体重视感与归属感,让他们能感知到品牌真诚的理解与回应。
当顾客感觉品牌真正了解自己时,品牌便不再是模糊的标志,而是真实可感的体贴伙伴。
第四,数据驱动的复盘与进化。
极致运营并非按部就班执行流程,而是在持续复盘中不断迭代进化。
你要关注每一个指标背后的真实含义,比如客单价下降,究竟是主力单品的吸引力在减弱呢?是定价策略偏离了目标人群?还是营销活动拉低了顾客的支付意愿?还有复购率下滑,到底是新品不合顾客口味呢?还是外卖包装的体验存在不足?每一次数据的波动,都是顾客在体验上的实际感受。
只有持续地复盘并探索问题的根源,不断地自我迭代,才能逐步地形成运营的闭环体系,而品牌的竞争力,才能在这样的循环改进中,越来越强。
![]()
与其战略焦虑,不如运营扎实
品牌真正的力量全在水平面下,品牌力量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从运营的土地里,一点点向上生长开出的花。
品牌真正的势能,并非口号声量,而是来自于细致、精微的用户运营动作;品牌吸引力,从不在远方高空,而在门店,在每一次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速度之中;顾客的忠诚度,难以靠故事去打动和维系,却能在点点滴滴的关怀里自然地生长,在每一道产品流程、每一次顾客接触、每一回服务响应中深耕。
门店经理在专注地聆听顾客的点评,运营者在钻研数据波动的成因,团队在优化服务流程以提升转化率……品牌就在这细碎且真实的动作中悄然地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