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山塘河和山塘街的美丽夜景 图源:视觉中国
在全球聚焦生态保护的当下,“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城市生态领域的闪耀名片。当地时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苏州成功跻身“国际湿地城市”之列,这一殊荣不仅是对苏州湿地生态保护成果的高度认可,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座城市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
![]()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夜景 图源:视觉中国
回溯往昔,有着2500年深厚历史底蕴的苏州,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人把苏州同意大利的威尼斯相提并论,认为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威尼斯城的建造时间比苏州晚了近一千年,完全是借助了自然的水系特点,只是开凿了一条长约四公里的主运河,与177条支流交错勾连,连接起118个小岛,形成2300多条水巷,完全是泡在水中的零散陆地,不是人类最舒适的生存环境。而苏州古城区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与“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这在中外历史文化名城中独领风骚。
在漫长岁月中,苏州将古典身段与现代气质完美融合,让小桥流水与科技文明和谐共舞,而此次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无疑是为这种融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苏州大运河航拍 图源:视觉中国
![]()
![]()
一座河网环绕的古城
![]()
![]()
▲苏州同里古镇泰来桥 图源:视觉中国
早在2000年前,苏州就有河道82公里,呈不规则亚字形,四周环以护城河。白墙黛瓦的二层民居临河而筑,依水而翔,颇具中国画的神韵。白居易曾经写诗赞颂:“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在他眼里,纵横水系如一幅浩大画卷,又如一部唐诗在江南徐徐展开。
河道的走向呈南北或东西的直线状,组成比较规整的方格状水网,既合中国城市棋盘式建造格调,又能清晰勾连街巷,便利交通、通畅往来,雨季还便于排水,体现了先民在水系建设上的独特智慧。
街路与河道平行,由道路织成的路网和由河道汇成的河网牵牵扯扯,生动地演绎了所谓“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式的城市平面布局形态,是苏州城市个性生动、魅力独特的基础,也构成了苏州城市形象的风景线和生命线。无所不在的水气,氤氲着苏州的性格,使它过虑了阳刚雄壮,多了一份阴柔的甜美。
这密布错杂的河网正像人间天堂所必有的要素,无声无息护佑着苏州富庶和谐的生活。得天独厚的水系特色是苏州在未来的生活走向上更接近人间天堂。
![]()
▲苏州古镇夜景 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你去过苏州古城区,无论你在何时无论你走到何处,都会看到绝美的景致。有时“天光云影共徘徊”,有时“水晶波动碎楼台”。朝霞满天的时候,河水动荡着细碎的梦影,明亮而生动。不知谁家的小船翩然而出,在一片透亮的光辉中桨声唉乃,悠闲从容。
建筑临水而造、枕水而筑、引水而入等千姿百态的形式与水相融合,构筑成优美的水域景观,常常让你流连忘返。随便哪家的屋前屋后,都是婉转柔媚的一湾静水,从窗户望出去,袅袅依依,与房檐桥影共相得洽。
常见水一样的女子从雕楼中走出,走下布满青苔的千年古台阶,俯身临水,淘米洗菜,有时还会唱起歌来,与河水一起婉约相恋,只看得你呆了去。
有时看到几个为生计的女子,也间着游手好闲的爷们,在水边的亭榭里,在幽幽茶楼里,用水样柔情的吴侬软语拉着家常,谈着趣闻,调子不急不徐;有时两个老者一坐就是大半天,一茶,一棋,一烟,直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黄昏,才伸了懒腰,从深楼暗影里蹀躞而出,不知拐上了哪个巷子,一眨眼便不见了。
苏州北濒长江,西接太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其中,如果仅仅从科学价值来考量,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苏州的水系:
水城独到的水系结构,解决了军事防御、交通运输、生活用水、排水防涝、防火、调节城市气候、优化美化城市环境等城市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发挥了多种功能,创建了一个有水利而无水害的城市,成为在当时条件下非常科学和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
但是这个水系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对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对人生观价值观又岂是科学价值所能涵盖?
![]()
![]()
以水为核心的苏州园林
![]()
![]()
▲苏州园林拙政园航拍 图源:视觉中国
水生万物。除了来往穿梭的船只连接了每一处街巷,桥在苏州也同样必不可少。即便现在数量不如鼎盛时期的329座,仅留存下来的161座桥梁,也足以从容胜过所谓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了。
桥不仅仅连接了此岸彼岸,也连接了苏州的丰富生活,甚至连接了苏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船在河上行,人在桥头走。且不说往来方便,单说如虹的桥影实在是架在水上的天堂路,那往来穿梭的就是仙人了。
学士河上的皋桥始建于汉代,历经沧桑,依然横跨两岸;更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还有张继那首著名的诗所提到的枫桥。
这些桥,投影于曲折的河水之中,身段窈窕,眉目含情,常常让那些文人骚客忍不住挥毫写诗,留下了一首首情动江南的佳作,有的至今流传。可以这么说,水创造了桥,桥创造了诗人,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濡养了苏州的千秋万代。
河流两岸的民居大多是江南独有的粉墙黛瓦,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决不拥挤,又恰应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律,仿佛生来就站在那里等待着水一样,清淡素雅,不张扬,不喧闹,不低卑。小街深巷,檐宇落珠,自成天籁之美。
![]()
▲苏州园林拙政园秋季航拍 图源:视觉中国
最能体现苏州人生存境界的物质遗产莫过于苏州园林了。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于春秋,成于五代,成熟于宋,兴盛于明。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雕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有些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尤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为最盛。
所有的园林仿佛都约好了一样,以水为核心,依水布景,小处见大,移步换景。粉墙黛瓦栗柱,假山亭榭楼阁,花草虫鱼修竹,俨然天成。走进园林,仿佛置身于艺术的万花筒,时而开阔明快,时而幽深曲折,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实相生,互为照应;室内则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文化气息浓郁。
从苏州园林你完全可以嗅到水的气息、水的味道。没有了水,所有的摆设都显得干燥,也会失去灵秀与生动。水无处不在,又好像隐身遁形,让你捉摸不透它。
你可以从盛开的荷花想到连天碧叶下脉脉的温情,你可以从修竹不让清风的举止里管窥水的随物赋形的神力,你也可以从几进几出的通幽处触摸水一样的曲折婉转,你更可以从山水亭阁相依相存的和谐中悟出水的生存哲学。可以说,无论是普通的民居还是匠心独运的苏州园林,无不是千百年水文化慢慢浸染的杰出作品。
![]()
![]()
山塘街:老苏州的缩影 吴文化的代表
![]()
![]()
▲苏州山塘街的早上 图源:视觉中国
水对苏州物质文化的影响当然无处不在,如果你真想去体验一下,你一定要去山塘街。山塘街位于古城苏州的西北部,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3600米,被称作“七里山塘”,又叫“白公堤”,是当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利济千秋。白居易本为方便百姓游览虎丘而建,不料山塘街自此日渐繁华,至今仍是必去胜地。
山塘街荟萃了苏州的精华,被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代表”。这里不仅风景秀美,也是苏州古迹最多的去处。它曾一度衰败,后经修缮重建,复原了往昔繁华,尤其是长约360米的山塘老街,深得水文化底蕴,又是商贸重地,曾有“神州第一街”之称。
闲步于山塘老街,两边店铺林立,会馆众多,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如果你走累了,不妨找个僻静所在,面水静坐,喝一杯碧螺春,听一听苏州评弹,小日子就这么悠闲自在。
你可以选择驾一叶扁舟,听一曲丝竹,或流连在古戏台前,随声唱来。这里当然也有咖啡,也有数不尽的现代元素,这就是山塘街,这就是苏州,没有一种美好的事物不可以兼容,没有一种文明不可以生根,如同无处不在的河水一样,以它巨大的包容的胸怀容纳天地万物、悲喜冷暖。
山塘街汇聚了苏绣、木雕、石雕等民间艺术,堪称民间艺术长廊。说到艺术,苏州有足够底气。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数百年来薪火相传,艺术渐臻佳境。王蒙说: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地方特色浓郁,其“平、齐、和、光、顺、匀”的绣技,正是水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诗意的水孕育诗意的生活,江南女子将生活绣在绢帛上,便成了诗与画,是诗化的苏州园林与水图腾。
![]()
— End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美术指导:崔玮
美编:方曌
校对:段海英
审核:柳向阳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11年第8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