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在73岁高龄时,亲自上阵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战事。这被认为是将军生涯暮年,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为国防事业立了新功,也令许多同时期的战将羡慕不已。
但在胜利的背景下,也有一部分不同声音,质疑过许世友在这次战争中的作战思路和战术布置,理由是伤亡损耗过大,战损情况跟昆明军区负责的西线相比,不够理想:东线我军伤亡失踪2.1万余人,是西线损失的两倍还多。尤其盛传陈锡联将军,在战后的总结会上言辞比较激烈,批评许世友的战术“死打硬拼”,是欲速则不达的糊涂仗。
陈锡联真这么说了吗?推理一下不难发现,恐怕是一些人添油加醋,受到早些年的地摊文学影响。作为与许世友段位相当的高级将领,不排除陈锡联分析战争时提出过自己的具体看法,但措辞不可能那样激烈。
一方面,反击战达成了战略目的,是胜仗、好仗,军委有定论。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陈锡联的身份,对于许世友的指挥,总体态度不太可能以批评为主。许世友是广州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是北京军区司令员,并且在党内都是政治局委员,各方面地位二人非常接近,陈锡联在会议上的发言必然是谨慎的,谈不上批评许司令。
另一方面,陈锡联素质十分全面,是以高情商著称的。在军事生涯中,几乎没有过在公开场合情绪激动的案例。在总结会上“炮轰”一位刚刚载誉归来的名将,匪夷所思。换了别人或许还有点可能,但若说陈锡联这样做,可信度很低。陈锡联生涯中对上下级、同事,态度普遍十分和善,他很讲究工作和沟通方法。
更重要的一点,许世友在生涯早期,正是陈锡联的顶头上司,二人于公于私有很密切的联系。他俩都是鄂豫皖根据地出来的战将,1935年许世友接替王宏坤,出任红四军军长,陈锡联正是他手下的第10师师长,受到许世友直接领导。有这层关系,陈锡联对许世友是很尊重的,即便有不同的战术看法,也不会在会议场合去提。
当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军队里的老部下公开批评老首长,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陈锡联虽然智勇双全,解放战争时也担任过二野第3兵团司令员,但真正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还赶不上许世友。
二野在战争后期以追寇和剿匪为主,谈不上施展大兵团战术。倒是许司令,1948年济南战役时就带领14万大军攻城,成功完成任务,更不要说1979统领对越作战时的东线32万大军了,很了不起。陈锡联并没有这样的带兵机会,事后恐怕也无从批评吧?说服力很有限。
况且从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开始算,我军二十多年没有集中战略集群,进行数十万大军参加的陆战了。期间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规模,实在不能跟抗美援朝、对越作战相比,并且62年的参战部队来源及地形气候等因素,也有很大限制。许世友这样一员老将,其实也算久疏战阵,对越作战时,能够在如此背景下率军取得大捷,已经非常厉害。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