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留下的是五千亿斤粮食,五百万吨棉花,二十多亿美元,六百多吨黄金,还有两万多公里的铁路,一百多万公里的公路,八万多座水库,无数的矿山和油田。
有人说,这些数字是“遗产”,但更准确地说,它们是“底气”。
1959年,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锐减。但到了1976年,战备粮储备已达到惊人的5000亿斤。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全国农民勒紧裤腰带,一担担挑出来的。
500万吨棉花,又意味着什么?在那个布票紧缺的年代,它让中国人不至于在冬天挨冻。新疆的棉田、华北的棉纺厂,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工业布局。今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那个勒紧裤腰带的年代。
1974年,国际金价波动剧烈。陈云向李先念建议:买黄金。于是,中国用2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购进了600吨黄金。这笔买卖,在今天看来堪称神操作——黄金价格后来翻了数倍,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从零起步,逐渐积累起国际交易的筹码。
20多亿美元,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在70年代,这是一笔巨款。它让中国有能力进口关键设备,支撑工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在国际谈判桌上有了话语权——没钱,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今天的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称号的起点在哪儿。
两万多公里铁路,不是一夜之间修成的。成昆铁路,每公里牺牲一名战士;青藏铁路,冻土层的难题困扰了几代人。但正是这些铁路,让四川的粮食能运到北京,让新疆的石油能送到上海。
一百多万公里公路,连接了每一个县城、每一个乡镇。今天的快递能次日达,电商能下乡,靠的就是这张路网。而它的骨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铺就。
八万多座水库,至今仍在灌溉农田、防洪抗旱。红旗渠的水,仍然在流;三峡大坝的根基,早在那个年代就已打下。
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画面,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今天的中国,石油产量全球前五,而起点,就是那口铁人钻出的油井。
攀枝花的钢铁、山西的煤矿、江西的稀土……这些资源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那个年代的勘探队员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今天的中国制造业能傲视全球,正是因为这些“工业血液”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开始流淌。
有人说,那个时代穷,但穷不代表没有积累。今天的中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世界第一,粮食产量世界第一——而这些“第一”的种子,很多都是那个年代种下的。
5000亿斤粮食、500万吨棉花、20多亿美元、600吨黄金、两万公里铁路、一百万公里公路、八万座水库……这些数字,不是用来怀旧的,而是用来提醒我们:今天的繁荣,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们是一个时代的重量,也是一个民族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