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铜陵市教体局印发《铜陵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试行)》,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并从2025年9月1日正式执行。
一起来了解一下
县(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市直、民办学校: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制定《铜陵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试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规范教学行为,构建“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解决教学随意化、碎片化问题,推动形成“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特色发展”的教学新生态。
二、实施范围
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全面试行,幼儿园参照执行。
三、主要内容
本规程重点规范教学环节和教研科研管理,通过优化备课流程、强化课堂实施、提升作业质量,推动教学与教研的协同发展。
四、组织保障
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强督导考核;学校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确保规程落地见效。
五、其他事项
1.本规程2025年9月1日起试行,试行期两年。
2.各县区于2025年8月3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市教体局教科所备案。
铜陵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
(试行)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现结合铜陵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德育为先,将育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规范教学环节,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字化素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工作要求
(一)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标准,负责本规程的制定、修订与解释;统筹全市教学质量监测,指导县区建立增值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机制;组织年度教研工作会议、教学调研与视导活动;指导并推广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对落实不力的县区、学校进行督导问责。
(二)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细化实施细则,制定本区域实施细则;开展属地管理,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对辖区内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督导与随机抽查;配合市级教学质量监测,落实数据反馈与整改;落实问题整改,学校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向市级报告进展。
第二章 教学常规内容
一、常规教学环节
(一)备课: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情,教案设计要体现学科育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预见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因材施教,并提前一周备课。
2.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以课程为依托,以主题为抓手,依据年度或学期教研计划,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学科骨干+教研组长+资深教师”为核心组建专业审核团队,对集体备课实行“主备—审核—复备”闭环管理:主备人先行设计,专业团队聚焦科学性与有效性深度把关,教师再结合班情二次精修,实现“一班一案”;依托课程主题滚动推进,每周固定辩课定稿,既夯实共性标准又释放个性创造,最终让优质资源在深度交流中持续共享,让教学质量在共生共长中整体跃升。
3.教案撰写与创新:备课的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课。教案撰写应注重目标明确、科学,易于检验和评价;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方法策略恰当,具有实效性。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型与教学方法、课时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等基本要素;教案要体现集体备课的共性与个人二次备课的个性,还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特点,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以及能体现教学得失、改进方向与育人思考的教学反思。
撰写要求:(1)年轻教师需撰写包含完整教学环节的详案;中年教师可酌情采用简案,但每学期提交的规范详案数量应不少于总备课量的三分之一;老教师可以写简案,针对新版本教材,头两轮必须写详案;(2)鼓励手写教案,电子备课要有二次备课痕迹和使用痕迹;(3)教学反思须手写,不少于备课量的三分之一;(4)复习课要撰写教案,包括非毕业班复习课教案和毕业班一轮复习课教案。
(二)上课:教师应严格按课表上课,提前候课,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表上课,不得随意缺课、私自调课或停课。调课需提前报学校批准,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2.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在预备铃响之前到达教学地点,做好教学组织工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必要的激情,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坚持素养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板书规范工整,语言清晰准确、精炼生动,逻辑性强。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法。
(三)作业与练习: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形式,提倡分层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作业批改要及时、规范,杜绝将作业批改任务转嫁给家长。
1.精心设计作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业水平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精心设计和布置作业,合理安排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课时作业和单元作业,发挥练习与作业的教学、诊断和发展功能。作业设计要注重质量,创新形式,提倡并实施分层作业,明确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的层级划分;鼓励利用智能作业平台实现自适应推送与AI批改辅助。提倡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2.作业布置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以课本内的习题为主,也可另外精选少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不得全部以教辅资料替代书面作业。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
3.作业批改与反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认真及时批改、检查和讲评作业,提倡有重点地面批面改;建立作业批改“三必须”标准:必须有批改日期、必须有错题标记、必须有等级评价,及时批阅,限时反馈,对学生订正部分要进行二次批改。
(四)学业评价
1.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倡多采用激励性、过程性评价,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进步与成长。鼓励对每位学生进行学业述评,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2.考试管理规范:凡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性记忆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
3.综合素质评价完善:严格执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规定,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如实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及时录入省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按照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充分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应以能力培养优先、知识实践结合为核心教学目标,认真落实安全性和规范性两个基本要求,分层设计基础实验和探索实验,做好多元评价。各县区、学校可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在实施方案和细则里进一步明确具体需求。
二、常规教学研究
(一)听评课
业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听课(含主持教学研讨活动)不少于12节次,其他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听课人员要及时做好记录,并与任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提出改进建议。听课活动应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专业教研
教师应积极参与专业教研活动,每学期从以下“五个一”任务中任选3项完成: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参加一次区域性教研活动,写一篇教学论文(含教学叙事、经验总结等)、上一节公开课、设计一份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三)专业科研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主动申报各级课题,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融合等方向开展研究。每五年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或发表一篇市级及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第三章 教学常规管理
为确保上述教学常规内容有效落实,需明确基层学校的管理要求。
一、落实教学环节管理
备课:严格落实“第二章”集体备课制度,采取抽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个人。
上课:确保按课表上课,不随意调课、缺课,提前备好课熟悉教案;明确课堂教学基本规范,要求教师提前到岗做好课前准备,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严禁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优化教学过程,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参与度及教学方法有效性;规范实验操作,确保演示与学生实操安全有序;定期开展课堂巡查与推门听课,结合听评课反馈调整教学,保障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保障教学资源供给,确保教学环节顺畅。
作业:执行作业总量控制,备课组以为学期为单位制定作业计划,学校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时间,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探索智能作业平台应用,优化分层设计与批改效率。音体美作业由县区、学校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在实施方案和细则里做具体要求。
评价: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从严控制各学段考试次数,确保考试频次合理;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通过教考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改进教学;同时规范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入工作,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成长情况。
二、加强常规教研管理
(一)建立管理机制
1.建立常态化听评课机制。规定教师每学期听评课最低频次,明确课前研讨、课中观察、课后评议的标准流程,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听评课聚焦问题、促进教学改进。
2.建立作业量常态监控、批改情况定期检查机制。每学期至少对各学科作业量和批改情况进行1次全面检查,并视情况增加抽查频次。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3.建立教科研机制。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指导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申报,加强课题过程管理,组织阶段成果检查,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研究指导、平台搭建和成果推广,助力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二)组织教研活动
围绕教学实际问题,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定期开展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开展评价反馈
细化考试管理,明确各学段考试的具体次数及范围,且命题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贴合学情,严禁超纲超难;注重评价的多维度分析,定期分层召开质量分析会,推动考试结果与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避免唯分数论,引导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健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性评价体系。
第四章 教学常规评估
一、教学质量评估
各级教研部门(科室)通过教学调查、主题研讨、专题研训、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等途径和方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定期组织教学质量监测(抽测),科学分析监测数据,帮助找准教学短板、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数据分析跟踪学生个体成长,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学业进步幅度,生成增值评价报告,并将分析结果及改进建议反馈给学校和教师,用于指导教学常规工作的优化,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二、常规管理评估
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学常规自查自纠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学常规检查、督导与随机抽查等方式,定期对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推广经验。
三、评估结果应用
评估结果可作为所在县区(学校)教师的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职称评审推荐重要参考。具体内容要求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 附则
各区县、学校根据本规程制定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对临近退休的教师可适当放宽管理要求。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试行,由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解释。试行过程中,各县区、学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