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这次第一个站出来,彻底打响全国高校反内卷第一枪,但是也引发了强烈担忧!
2025年7月25日,北大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评价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25级学生起全面取消绩点,课程考核可采用百分制或者等级制,但是不再换算绩点,同时引用了等级制和合格制(P/NP)来为学生记载成绩,允许学生选择一门课程以合格即可的方式获得学分!
应该说,北大敢于打破现有规则,本着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减负做出勇敢决定,这一改革勇气值得肯定!北大看到了学生为了绩点疯狂内卷的弊端:在“唯绩点论”的规则下,有学生曾为刷高1分通宵背诵题库,甚至写信恳求教师提分;在高校保研战场上,有学生为了0.01分的绩点优势,拼命学习内卷来碾压竞争对手。
当下很多高校的绩点保研,将学生异化为做题机器——精确到百分位的分数看似客观,实则掩盖了评价维度的单一化本质。当教育变为数字游戏,教育的意义早就大打折扣!
所以,北大打响反内卷第一枪,对“绩点制”大声说不,教育初衷与勇气值得肯定!
但是,问题也来了:绩点,长久以来是保研等竞争中的关键 “锚点”,若其取消,保研公平性如何保障呢?
第一,如果依靠导师推荐,这看似是一种个性化选拔方式,实则公平性值得商榷。导师的喜好、人际关系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推荐结果。在学术圈这个复杂的小社会里,可能会出现 “近水楼台先得月” 的情况,普通内向的学生,可能因缺乏与导师的特殊联系而处于劣势,这会让公平性受到严重质疑,仿佛把命运交给了充满不确定性的骰子。
第二,如果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替代绩点制的方案,这样就会让标准模糊化。
何谓综合素质高?是社团活动积极还是科研项目参与多?在缺乏明确量化标准时,操作空间过大。一些学生可能通过包装自己,在看似丰富的经历中掩盖真实学术能力不足,这让真正踏实学习的学生情何以堪,公平性在模糊中变得摇摇欲坠。当科研、社团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考评,手握资源的“学二代”更易刷履历,普通学生被迫卷入新内卷。
![]()
第三,高校改革如果用等级制(A/B/C/D)和合格制(P/NP)替代绩点制,就会模糊学生差异而滋生操作空间,比如85分与94分同为A级,但实际能力差距却被抹平。
取消绩点初衷是为学生内卷减负,可这一举措却引发了更大的公平性焦虑。就像打开一扇希望之门,却看到更迷茫的景象。学生在绩点压力下虽疲惫,但至少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如今方向不明,大家担心在新的考核体系下,竞争会更无序,普通家庭学生因缺乏资源和背景,在保研等竞争中会被远远甩开,教育公平的理想似乎渐行渐远。
![]()
那么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尝试!
建立跨院系匿名评审、学生申诉听证制度,切断利益链;形成动态制衡机制。对科研、竞赛等成果设置“门槛性量化指标”,比如论文需独立实验、社团任职需民选证明等方式来呈现。明确量化刚性标准:为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免费科研培训与导师匹配计划,填补资源鸿沟,形成资源补偿程序。
![]()
北大教授王世强呼吁:“学生应走不一样的路,而非挤在分数赛道”。但若保研仍沿用“掐尖”逻辑,任何评价改革只会催生新攻略技巧。
北大这场反绩点改革,撕开了高等教育评价的疮疤:当绩点的“伪精确”被抛弃,也许意味着寒门学子的保研路更为艰难;当高等教育开始去绩点化,也许会异化为一场针对普通学生的精准猎杀。没有配套制衡的等级制,也有可能成为特权的遮羞布。
大家对此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