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宰相”与“丞相”这两个称呼。在很多人看来,这两个词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所指的应该是同一个官职。
但实际上,这两个词有着本质区别,就像“水果”与“苹果”的关系——丞相是具体的官职,而宰相是一类职位的统称。
从本质属性来看,丞相是实实在在的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国率先设立这一职位,其职责是: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全国政务。
比如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始皇时期的李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而宰相并非具体官职,而是对辅助君主、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官员的泛称。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甚至可以空缺。
无论是汉代的大司马、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是宋代的参知政事,只要处于这个权力层级,都可以被称为宰相。
历史演变上,丞相的存在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秦代确立后,历经汉、三国、魏晋等朝代,到明代被朱元璋正式废除,此后再也没有恢复。
而宰相作为一种权力概念,贯穿了整个君主专制时代。历史上,不同的朝代会根据政治需求,不断调整宰相的名称和设置。
如:汉代用“三公”行使宰相职权,唐代通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共同构成宰相班子,到了宋代,则设立“同平章事”作为宰相。
在职权范围上,丞相作为单一官职,权力相对集中。在秦汉时期,丞相可以开府办公,拥有独立的行政团队,甚至能对皇帝的决策提出反驳。
相比之下,宰相的职权则更具弹性,有时候由一人独掌,有时候由多人分掌。我们所熟知的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典型的分权模式。
在“三省六部制”体系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同担任宰相,相互制衡。
从存在形式来看,丞相是“有形”的,比如,丞相有明确的官阶、俸禄和职责范围,史书对历任丞相的记载都十分清晰。
而宰相是“无形”的,它像一个权力符号,只要某个官职具备“辅佐君主、总揽政务”的核心特征,就会被归入宰相范畴。
比如清代的军机大臣,他们虽然没有“宰相”的头衔,却因掌握实际行政权力,依旧被后世视为宰相。
总的来说,丞相是宰相制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而宰相则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最高行政权力的抽象概括。
古代君王既需要得力助手处理政务,又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威胁皇权,于是通过变换官职名称和设置,形成动态平衡的政治格局。
一句话概括:宰相是“岗位群”,丞相是“岗位名”;前者像“CEO团队”,后者像“CEO职位”。当CEO被废除,团队依旧存在,只是换了名片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