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大佬才停下用餐。不料十分钟后,这位“大佬”又拿起了电话继续“奋战”。此事迅速冲上热搜。
针对媒体记者询问,12306工作人员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可与乘务员联系处理。有网友提出“建议让乘客到车厢连接处打电话”,12306客服则回应称,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定强制要求乘客这样做,建议乘客在购票时尽量选择“静音车厢”,以减少噪声影响。
一番回应品味下来,感觉很无奈。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确实很难遏制那些高铁车厢里的喧哗者。2021年1月,在某高铁列车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男子大声打电话开会,无视工作人员提醒,连续2个多小时。此案例令人泄气之处,显然是“把问题交给高铁工作人员处理未必有效果”这一点。理论上,高铁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制止住不文明行为的能力和方法。
高铁处处显示着高技术加持下的气质,但一些乘客的素质却没跟着“高”起来。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制造噪声,是高铁车厢里常见的现象。互联网上,类似“高铁上遇到讲话大声的人怎么办”的帖子一次次引发网友热议。大家对此类现象真的是厌恶至极。
人在高铁上,依然处在文明的秩序中。打电话自不可免,但谨守边界、不影响他人,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而对于乘客不文明行为,高铁也负有管理职责。如果大声喧哗者一次次得逞,就会伤害到其他乘客的心灵,就会把整个车厢的环境质量“拉低”。
“无规可循”,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是这个难题不能一直置放在那里,而是应该及时得到解决。换言之,把该补的漏洞补了,把该更新的规定更新了。
有人建议,完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把交通工具内部的噪声污染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内,让那些造成实质性噪声污染的乘客付出代价。应该说,这个建议很有价值。任何噪声污染问题都该受到严肃处理,看上去打电话带来的噪声问题没有那么“尖锐”、危害也没那么大,然而,只要体验过类似噪声污染的人都知道,这种噪声污染,危害比想象的大。
建议乘客尽量选择“静音车厢”,是有建设性的。不过,当前的“静音车厢”是否足够多,是个问题。公众希望增加“静音车厢”,这个愿望是值得被重视的。
当然,终极解决之道还是将所有的车厢都变成“静音车厢”。否则,就一定会有乘客在非“静音车厢”遭遇噪声袭扰。要实现这个目标确实难,因为这意味着规则长出牙齿、所有的乘客都能知耻明礼。但我们别无选择。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