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不仅为我国城市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国企下一步的改革深化提供了更加具体的目标要求和创新发展原则。
6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的专题推进会介绍,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各中央企业/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过80%,积蓄了创新的势能和潜能,增强了未来发展的后劲和潜力。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国务院国资委强调,下一步,要把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今年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务求取得实效。
7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官网转发光明日报文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强调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不局限于传统生产力“量”的积累,而是通过“质”的突破,实现范式革命,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跃迁。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国企充分发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力量。
这既是对国企改革的总结,更是新的要求。根据这样的态势,笔者认为,2025年国企深化改革可谓任务重、时间紧、重点明确,因此亟需解决以下三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键问题
一、战略性定位:锚定核心价值,解决方向目标问题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不能停留在“什么都做”的阶段,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已成为关键途径。根据什么原则、实现怎样的目的进行战略性重组成为首要的问题。不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所谓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可能会给国有资产带来更大的包袱,这就需要国企根据自身的目标、所在的位置、核心功能以及相关的客观条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战略性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方向与“战场”,不能人云亦云,在资产和产业的“红海”里迷失自己。7月14日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主要领导就有这样的发问:“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从总体上讲,剥离非主业资产与低效资产,将资源聚焦于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领域以及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是对所有国企的共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每家国企所处的行业位置、地缘优势、资源禀赋、职能要求不同,在战略定位上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国企总体定位要求的前提下,处于改革深化中的具体企业就要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明确差异化且具有远见的战略性定位就成为当务之急,这直接决定了具体企业是否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是否能找准自身位置并能开拓前进的前提。
二、核心能力和品牌建设:解决新旧动能转换问题,构筑可持续的竞争力引擎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通过“质”的突破实现范式革命,对内强化核心能量建设,对外优化品牌建设,就成为国企的当务之急,因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根基,创新驱动已成为无可替代的关键选项。在科改行动、信创等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国企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央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万亿元,连续三年超过万亿,研发投入强度为2.79%,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占比8.8%。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36130亿元。央企占据了近三个之一的份额。国家电网特高压技术、中国中车高速列车牵引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已经具备了领先的位置。从数据看,在2024年国资委绩效考核中,获得业绩考核为A的50家央企也在核心技术领域构建了相对比较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央企,尤其是地方国企,在核心技术的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做。即使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国企,是不是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核心能力,也仍然是一个在改革深化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核心技术并不自然而然的会成为核心能力,比如能够设计高精尖的纳米芯片,如果缺少从制造到销售为基础的产业生态,依然可能会被别人卡着关键的地方。只有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生态并形成优质的商业模式,核心技术才能转换为核心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光伏产业中一些用于被称为最先进电池技术而濒临破产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不少依靠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而成立的地方国企尚未建构核心技术,其核心能力并不突出,通过并购重组并不自然会生产更强大的核心技术,自然也不会自动形成更强大的核心能力,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培育功夫。否则,看起来再庞大的企业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品牌价值是核心能力的外显,已经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争夺的关键溢价能力。它传递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质量和信誉。在7月初,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印发了《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30年,央企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到2035年,央企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管理先进、贡献卓越、价值引领、享誉全球的卓著品牌。这份文件既是对央企的要求,也是其他类型国企的重要指导文件。品牌建设不再是营销体系的一部分,而是整体战略的核心要素,是顶层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也会成为整体战略实施的引擎。所以,以创新突破为原则的品牌体系建设也成为国企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一切改革深化的成果都必将成为企业品牌的重要支撑,品牌建设的成果显现也将成为改革深化成果的外在体现,推动一系列所谓“国家名片”转化为全球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也是大国重器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必然选择。
三、机制优化:进一步挖掘制度红利,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经过以机制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轮改革,无论是资本层面还是治理层面,或者是具体管理层面,国有企业机制的活力均得以充分释放。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进一步的机制优化,充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是改革深化的重要核心内容。如果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引擎,再好的战略定位或再强的核心能力也必将化为空谈。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5月26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重点提出了制度机制改革深化的相关要点和要求,首次把党委“把方向”、董事会“定战略”、经理层“强执行”的权责边界写入顶层设计。
从目前的情况看,创新能力亟待突破问题的基本原因还是机制层面的治理结构僵化及行政化、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创新激励不足以及权责边界模糊,具体表现为决策效率低下、干部躺平和工作空转现象并存、考核机制与创新周期不匹配、权责体系异化等。因此,在新的一轮改革深化中,以落实董事会核心权责及专业化为基础的治理结构深化改革、以推动创新和敢于担责为基础的考核机制创新优化、以激活研发活力和优化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高阶产业生态构建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打破“身份束缚,推进激励机制优化和用人机会变革,实现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和人才优化体系并以激发人才能量和创新引擎为目标的人才发掘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变革等都将成为下一阶段国企改革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中,需要进一步激活国企内在的能量,激发国企人员及相关生态的动力,从而释放国企应该具有的强大优势。唯有如此,国有企业才能不辜负执政基石、国家战略力量的历史使命,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国企的改革深化会涉及各个相关方面的利益,还需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限于文章篇幅,这些观点将在笔者下一篇文章里与大家讨论。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是:当前国企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请各位读者继续关注和批评指正。
以上文章仅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和单位。
周永亮博士:知名管理咨询专家,国家智库专家,北京国富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曾在大型央企中远海运集团从事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任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强国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500强大会秘书长,兼任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导师、北师大经管院MBA校外导师、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创新中心导师以及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出版《江山永续:一本书读懂5000年领导力》《我是职业人》《工作就是责任》《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报告》《儒道方太》《方太文化》《中国企业的执行问题》《成为绩优:走向一流的中国式现代企业成长方法论》等多部著作。本号原创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加微信:1367121027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