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是一项崇高而无私的善举,为医学研究、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这份“生命礼物”的背后,是许多志愿者和家属的默默奉献。7月23日下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生命延续·大爱永恒"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采访了三元四村捐遗登记点的王磊老师,听她讲述关于她与捐遗的故事,再一次感受这份跨越生命的大爱。
图为王磊老师接受采访 摄影 黄亦殊
王磊老师在采访中说,她最初想要捐遗的动机是因为想要让医学工作者研究自己的身体。“我曾三次死里逃生,大小手术经历了十五次,我就想着为什么我会这么容易生病呢?或许只有捐出我的遗体让医生们研究才能知道这个答案,这也算是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了。”王老师这样说道。
于是,当时四十多岁的王老师通过社区人员的帮助办理了捐遗手续。起初她的丈夫并不同意,但是女儿却非常支持这种为社会奉献的做法。但是捐遗没有家里人的同意是万万不可的。“我撒了一个小谎,我把表格拿去给了女儿签字,告诉她我丈夫已经同意我捐遗了。等我女儿签好字后,我又拿给了丈夫,丈夫一看我们女儿都同意了,他也就签了字。”王磊老师笑着说。
由于年纪尚轻,社区邀请王老师做捐遗工作相关的志愿者,这一干就是20年。王磊老师说:“现在我们全家都是捐遗者,我的丈夫在2023年已经捐出了他的眼角膜,我也见到了那两个接受眼角膜的孩子,我觉得挺好的。”
采访过程中,王磊老师一字一言都向志愿者强调了“值得”这个词,捐遗者的无私选择,让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引领医学研究路的璀璨星火。朱陈煊不禁热泪盈眶:“仅仅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身体可能为医学研究做出贡献,便将自己近20年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捐遗事业,这是何等的大爱!”
遗体捐献,何尝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方式呢?
团队名称:“生命延续·大爱永恒”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
团队联系人:张满
联系方式:18795002101
撰稿人:代鲤印
供图者:黄亦殊
审核通讯员:孙永娴
指导老师审核人:杨国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