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终章,有人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永生,他们以自己的躯体为医学的进步奠基,为生命的教育点亮了希望的明灯。7月21日的午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生命延续•大爱永恒”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深入三元四村,采访了两位坚守捐遗工作的志愿者,聆听她们感人至深的故事,体会那份超越生死的博爱。
图为志愿者金华老师接受采访 摄影 黄亦殊
“我期望在离世之后,我的身躯能继续为社会、为医学事业献上微薄之力。”72岁的金华老师语气坚定。她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当她明白了遗体捐赠的深远影响后,便立刻与负责遗体捐献登记的友人取得了联系,迅速完成了相关协议的签订。金华老师对于女儿对遗体捐赠事业的支持感到万分庆幸,她也帮助了许多有着同样愿望的人实现了他们的善良愿望。
图为志愿者王萍老师接受采访 摄影 黄亦殊
同样72岁的王萍老师,她的经历与金华老师有所不同。她面带微笑,平静地说,最初,她的子女们对此举坚决反对。但是,王萍老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她深情地说:“我将我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即便我离世,它们也能在另一个生命体中继续见证这个美好的世界,这无疑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情。”
采访完毕,林思宇凝视着刚刚录制完成的采访视频,心中涌起感慨:“死亡并非终结,遗忘才是真正的终点。”古烨稍作沉思,接着说道:“遗体捐赠,是对绝望边缘生命的深情馈赠,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得以续航。”
无论是从事捐遗工作的志愿者,还是遗体捐赠者,他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以微弱的光芒指引着生命延续的新方向。他们的行动与感召,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这场爱与奉献的传递之中。
团队名称:“生命延续·大爱永恒”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
团队联系人:张满
联系方式:18795002101
撰稿人:代鲤印
供图者:黄亦殊
审核通讯员:孙永娴
指导老师审核人:杨国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