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冬装问题研究

0
分享至

文/原始森林

长津湖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冬装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因严寒导致大规模非战斗减员,在我军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七十余年来,尽管学界对该问题多有探讨,但受限于史料发掘与研究方法,尚未形成权威而系统的研究成果。

笔者数年前曾撰《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冬装问题分析框架》一文,因主要依赖二手文献,结论存在疏漏,承蒙专家指正。近年来,幸获友人提供大量一手档案与原始文献,遂重新梳理史实、修正观点,终成此文,谨呈各位军史爱好者和学界同仁批评斧正。


一、第九兵团的入朝决策

1. 1950年7月粟裕建议第九兵团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这时粟裕身体状况不好……因此,向毛泽东主席提出,是不是可以考虑另外的同志……毛泽东仍坚持要粟裕去……粟裕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原准备用于攻台作战的三野第九兵团参战”(粟裕传,854—855页)。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第九兵团参加抗美援朝的提议。

2. 8月底第九兵团被定为入朝作战的二线兵力

1950年8月中旬,聂荣臻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建议:“应于关内机动地区,再行配备第二线兵力。第9兵团4个军正位于上海地区整训,可以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80-81页)。

“8月31日,周恩来根据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拟定了关于加强东北边防军的计划,并于9月3日向毛泽东并刘少奇呈送报告……第二线三个军十二个师,从华东调出,十月底可集中济徐之线……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81页)。

3. 9-10月第九兵团集结

“9月初,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奉命进京,受领任务……9月7日主持召开第9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新的任务”(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81页)。

9月5日,粟裕“签发华东军区关于第九兵团参加东北边防军的行动方案”(粟裕年谱,321页)。

9月8日,“毛泽东在华东军区上报的第9兵团北调计划上批示:第九兵团全部可以统于十月底开到徐济线,十一月中旬开始整训。

据此,第9兵团于9月20日正式下达部队北上命令,决定:从10月1日起,按第27军、第20军、兵团部、第26军的顺序,依次北上……10月下旬,第9兵团部队基本进入指定地区……编入第27军的原第32军94师部队也在北上途中”(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82页)。

4. 10月12日-14日第一次调动第九兵团北上因故取消 10月11日,志愿军准备出动4个军入朝;毛泽东随即准备调动第九兵团到东北;由于苏联变卦,不肯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出动当天被叫停,第九兵团北调命令也被取消;陈毅也反映第九兵团尚未做好出动准备;10月14日,毛泽东同意第九兵团仍在山东整训一段时间,待命开东北。 10月1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114页)。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何日能开动请告”(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246页)。 由于苏联拒绝兑现已做过的承诺,两个月至两个半月不能出动空军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10月12日20时,毛泽东急电彭德怀、高岗和第13兵团领导人:出兵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247页)。同日毛泽东致电饶漱石、陈毅:“宋时轮兵团亦仍在原地整训”(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248页)。 此时,第九兵团也还未做好北上的准备。陈毅10月12日21时复电毛泽东“宋时轮部尚未进行动员,尤其装备尚待调整,冬衣未发,成都战役国民党起义的董宋珩兵团编入部队正待动员中。为使部队较为充实,准备较为充分,第九兵团向东北开动时间要求到十一月十五日以后。如即行出动则以现在上海与常熟地区之兵团部和第二十六军与董兵团直开东北,已到山东部队即尾兵团部开进(因尚需交涉车辆)。如此,我参战部队只能以现姿态参战,不能取得补充。我们考虑,如情况容许时,使宋(时轮)部取得稍时整理动员,时间以十一月中旬直开东北为好。……究应如何执行,请考虑示遵”(宋时轮传,261页)。 10月1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宋兵团后尾部队酉俭全部离开上海、常熟地区是可以的,宋兵团仍照前定计划在泰安、曲阜区域集结整训一时期待命开东北”(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119页)。 5. 10月23日-27日决定调动第九兵团北上 10月23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张震:“(一)请令宋时轮同志即来北京。(二)宋兵团需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49页)。 10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宋时轮,毛泽东决定:第9兵团全部运到东北地区整训,并让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宋时轮具体商定第9兵团北运的详细计划,以及防寒装备问题的解决办法(宋时轮传,262页)。 10月27日10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宋时轮已来京面谈, 9兵团定于11月1日起车运至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69页)。 6. 10月29日-11月6日决定第九兵团入朝参战 10月23日开始调动第九兵团北上,中央的最初意图是将第九兵团用于东线,同时作为战略预备队,但志愿军入朝后,战局快速多变,第九兵团的任务也因此不断调整。 10月29日中央命令27军直上东部前线;10月31日命令第九兵团全部进入东线;11月1日命令第九兵团为二线兵团,集结于沈阳及其周围,今后机动使用;11月1日晚7时,命令27军一个师加入西线战场;11月3日下午3时,命令27军用于西线;11月5日晚10时确定东线由第九兵团担任,由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同日命令20军开辑安、江界待命,27军暂在现地待命(南市洞、安东一带),26军及兵团部在抚顺一带休整。11月6日10时,志愿军总部对东线作战做出部署,命令第九兵团全部进入东线。这一阶段对第九兵团的调动极为复杂,后面将试做详细分析。二、第九兵团入朝第27军(11月12日至18日进入朝鲜东线):10月27日,27军奉命开往通化地区待命。11月1日27军由泰安起程北上。11月3日,79师、军部抵达抚顺以东章党车站;20时15分,奉命立即进入朝鲜西部地区参战,准备歼击英27旅。4日12时,军部折经沈阳南下抵达安东;20时,军部率由泰安直接运抵安东的80师、81师首次入朝。5日,79师、军炮团和军后勤到达安东待命。7日,因敌情变化,军部及80师、81师撤回安东。8日,奉命准备歼击朝鲜东部长津湖地区之敌。9日,从安东分批启运,再经沈阳开赴临江。10日,94师从福建车运通化以北三源浦地区,划归27军建制。12日至14日,27军各部陆续抵达临江。11月12日至18日,27军再次入朝(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汇编第20 卷,338—339页)。 第20军(11月7日至12日):11月3日第九兵团命令20军前往吉林梅河口集结,20军各部自4日零时开始上车。11月7日20军前卫59师乘火车抵达朝鲜江界;58师从辑安进入朝鲜。11月12日20军全部入朝。 第26军(11月19日):11月8日和9日,26军开始北运东北,至12日全部抵达辽宁抚顺。11月17日26军分批离开抚顺,19日夜间在临江步行渡江。三、第九兵团冬装的发放1.冬装发放情况 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发放冬装情况,见1950年11月30日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给总后勤部的报告《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 07军需类,7—8页)。1950年11月6日至28日,共发给第九兵团棉帽216952顶、棉大衣226661件、棉鞋267876双、手套186513双、棉背心185876件、绒裤186650条、血被29100床、美国被850床,共计1300478件。具体发放情况见下表。

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

日期

棉大衣

棉帽

棉鞋

棉手套

绒裤

棉背心

发放对象

11月6、7日

641

633

300

338

20军

11月8日

6400

20军

11月10日

2980

兵团部

及27军

11月10日

27军

11月13日

11月16日

11月17日

3763

11月18日

9319

9233

11月21日

11月23日

11月24日

11月25日

11月26日

11月27日

4660

11月28日

7500

2000

小计

11月12日以前

6738

注:另发放有五指手套775双、美国被850床、血被29100条未列入表中。

2.各军入朝时领到冬装情况

20军:11月6日至8日,发给20军棉大衣35731件、棉帽31633顶、棉鞋27478双、棉手套6738双。按20军50569人计算,缺额为:棉大衣29%、棉帽37%、棉鞋46%、棉手套87%,绒裤和棉背心100%。

27军:11月10日,发给27军和兵团部棉大衣42507件、棉帽58600顶、棉鞋11920双、棉背心165259件。不考虑兵团部的人员(组建东北边防军时13兵团兵团部人员为1400人,1952年1月9兵团直1525人),按27军50501人计算,棉帽富余8099顶、棉背心富余114758件,其他冬装缺额为:棉大衣16%、棉鞋76%、棉手套和绒裤100%。

26军:如将11月13日至18日发放的及前期富余的冬装均算作发给了26军,则26军(48894人)除棉手套不足(发放17000双,缺额65%)外,其余均算配齐。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第九兵团入朝时冬装缺乏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20军和27军,由于入朝时间紧急,棉鞋、棉手套、绒裤缺额都非常大,20军棉背心一件都没有。按每人6项冬装综合计算,20军冬装缺额为67%、27军为49%。

以上是按东北军区后勤部上报的《第九兵团冬装发放情况》推算的各军领到冬装情况,各军实际领到冬装的情况则更加糟糕:

27军“车运途经沈阳时补充大衣、棉鞋35%,棉帽66%,有的部队在轻装时又将大衣棉被和手套留于临江”(志愿军第27军对长津湖地区仓促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后勤工作,17页)。“但御寒冬装仍未得到补充,尚缺大衣、棉鞋65%,棉帽34%,手套100%”(同上,22页)。27军实际领到冬装与东北军区后勤部上报的存在很大差距,仅按大衣、棉鞋、棉帽、手套4项冬装综合计算,缺额为66%。更早入朝的20军情况肯定更糟。

3.冬装的来源

按《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记载,发给第九兵团的冬装来源有:发十三兵团而未运走的(准备发后方机关的)、军委送来的、被服局赶制的、财政部拨给的、华北运来的、华东送来的、临时在沈阳买的、中南运来的。可以看出,为了解决第九兵团的冬装,从军委到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各个大区均行动起来了,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其中来自军委及其他大区的共364350件,占28%;来自东北的共936128件,占72%(包括发十三兵团而未运走的、被服局赶制的、财政部拨给的等情况)。

第九兵团冬装的来源


四、对几个问题的分析

1.对第九兵团冬装问题的早期安排

(1)8月26日的计划不包括第九兵团

据八月二十六日东北边防军后勤补给计划,“已分配东北做二十四万套,华北做十万套的友方样式棉衣,均应在九月十日——十五日完成……由华北后勤部负责做四十万件棉背心,十六万双棉皮鞋;由华东后勤部负责做四十万件绒裤,三万双棉皮鞋;由中南后勤部负责做四十万件棉大衣,六万双棉皮鞋;由东北后勤部负责做棉手套、袜子各七十万双,毛棉帽四十万顶,棉皮鞋八万双;由军委直供处做棉皮鞋三万双”(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 资料选编综合类上册,金盾出版社,1986年7月,23页)。

以上合计棉衣34万套、棉背心40万件、棉大衣40万件、棉皮鞋36万双、绒裤40万件、棉帽40万顶、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这部分冬装基本只够满足第一批入朝部队的需求(不含9月6日增调的50军和10月23日紧急增调的66军,东北边防军最初总兵力即有25万余人,加上50军3.6万余人和66军4.1万余人后,兵力为32万余人)。8月26日,第九兵团刚刚被考虑列入东北边防军二线部队,中央尚未批准,其冬装问题还没有正式列入东北边防军后勤补给计划。

在这次会议上,总后勤部副部长张令彬汇报后勤准备工作,“服装——棉衣准备四十万套,至九月十五日可做出三十四万套。后备部队解决棉衣困难。如南方部队调东北,棉衣均需加厚,若部队不北调时穿着太热。提议南方部队北调时,加发一棉背心及一绒裤,再发一件大衣即可。毛皮鞋——已准备三十万双,若增加准备,需要时间。棉帽子——除现在给边防军准备的外,尚需准备几十万顶,以备第二线部队用”(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 资料选编综合类上册,20页)。也就是说,此时总后勤部对南方部队北调的服装已有考虑,即南方部队先按南方标准准备冬装,在北调时加发棉背心、绒裤和大衣各一,毛皮鞋、棉帽也已考虑准备。按照这一意见,华东军区只为第九兵团准备温区冬装是没有问题的。

(2)10月18日的计划已赶不上第九兵团入朝

10月12日,军委电令9兵团提前开赴东北,第九兵团的冬装问题开始突显出来。陈毅10月12日21时复电毛泽东“宋时轮部尚未进行动员,尤其装备尚待调整,冬衣未发”,显然此时第九兵团包括冬装在内还有很多战备工作未能完成。10月18日,《总后勤部、中央财政部关于东北军区及边防军供给关系与战争物资准备之建议》“伤病员被子……再准备棉衣二十万套,由东北、华北、中南、华东各做五万套以备临时补充和血衣不够时用,并在十二月份完成”(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 资料选编综合类上册,56页)。这部分棉衣也不是专为第九兵团准备的,而是“以备临时补充和血衣不够时用”,但制作完成后显然可以用于第九兵团,但计划的完成时间要到十二月份,已赶不上第九兵团入朝的时间。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直到10月18日,对第九兵团的寒区冬装还没有做出具体安排。

2.10月23日至28日的第九兵团冬装问题

(1)10月23日第九兵团确定开赴东北

10月23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张震:“(一)请令宋时轮同志即来北京。(二)宋兵团需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49页)。至此第九兵团赴东北成为定局。从这时起至第九兵团入朝前,是各方紧密配合,较好解决冬装问题的最后一次机会。

(2)10月27日宋时轮与总后、华东军区商定冬装补给办法

10月27日10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宋时轮已来京面谈,9兵团定于11月1日起车运至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69页)。

10月27日晚,宋时轮到总后与总后和华东军区后勤部负责人商讨补给问题,决定由华东军区和总后共同解决第九兵团冬装问题。总后勤部写给周恩来的《第九兵团行动前补给问题报告》:

“关于第九兵团行动前的各项后勤补给问题,于昨晚七时半,由第九兵团宋时轮司令前来本部与我们后勤各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及华东后勤部邝任农部长,共同作如下补给办法:

一、马匹问题

二、医疗器械问题

三、军需问题

军需补充情形,宋司令只知棉衣没有发给,且也不悉为何不发,其它情况他也一概不知。我们当即发电告华东军区作如下措施:(周恩来:已面杨负责督促此事)

(1)由华东负责即补充发齐棉衣、棉被、子弹袋、炸弹袋、背粮袋及其它应有之人马装具。

(2)由我们负责补给栽绒棉帽、大衣、背心、绒裤、手套、袜子及棉皮鞋。因一时赶做不及,约于十二月十五日前,可以前送东北补给该兵团。(周恩来:原定于十月上旬先补充二十七军,现如分开,须于十一月内补充完毕,不能延至十二月中。)

四、军械问题

以上各项,均于昨晚(二十七日)拟电告各有关军区”。(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 资料选编综合类上册,88-90页)。

这是关于第九兵团冬装问题最关键的文件之一,对第九兵团的被服补给做出的安排,即由华东军区负责棉衣、棉被,其他冬装由总后勤部负责。但这一计划仍是一个常规计划,计划的前提是“9兵团定于11月1日起车运至梅河口地区整训”,也就是说,第九兵团到东北后还有一个整训时期,还有时间调集和赶制冬装,总后计划到12月15日为第九兵团补齐冬装,周恩来要求提前到11月内,则考虑了“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第九兵团提前入朝参战的情况,但如果出现“战略上急需”第九兵团进一步提前入朝,则没有明确的安排。

从前述1950年11月30日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给总后勤部的报告《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来看,到11月28日,东北军区基本将所需冬装发给了第九兵团(由于第九兵团各军已在11月7日至19日入朝,因此很多冬装只是发到了第九兵团后勤,并未发到战士们手中),基本达到了周恩来的要求。这说明周恩来的要求“在11月内为第九兵团补齐冬装”是以当时各方的力量能够完成的最早时间,一旦第九兵团需要更早入朝参战,冬装问题就无法得到充分解决。

3)华东军区给第九兵团发放冬装情况

根据10月27日确定的补给办法“由华东负责即补充发齐棉衣、棉被、子弹袋、炸弹袋、背粮袋及其它应有之人马装具”。此时,总后勤部很清楚,华东军区没有准备寒区冬装,因此安排华东发放的棉衣只能是温区棉衣。按照《志愿军第27军对长津湖地区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的后勤工作》记载“此间,该军每人发温区棉衣一套、棉帽1顶、单皮鞋1双、布袜1双、毛巾1条。军后勤领到白袍衣2000件,伤员替换棉衣3000套、棉被3000床”(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 资料选编20 后勤战例选编,338页),华东军区可以算基本完成了任务。

3. 10月29日至11月6日的第九兵团冬装问题

10月29日至11月6日,中央对第九兵团的部署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从到东北整训变为直接入朝到东线参战,虽然中途又有过变化,准备将第九兵团转为二线兵团,27军则用于西线,但很快又变回第九兵团整体进入东线战场,总的来说,朝鲜战况越来越紧急,第九兵团的任务也越来越紧急,入朝参战已迫在眉睫。但与战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9天时间里,我们没有看到多少紧急为第九兵团安排后勤补给的资料。

(1)10月27日决定第九兵团北调东北整训

10月27日10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宋时轮已来京面谈,9兵团定于11月1日起车运至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69页)。也就是说,截至此时,中央仍未做出第九兵团入朝参战的决定。

(2)10月29日至31日,决定第九兵团进入朝鲜至东线作战

战场形势的变化,很快迫使中央做出了第九兵团提前入朝,担任东线作战任务的决定。以下东线战况主要引自《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265-269页。中央对第九兵团的调动原因,本文分析是否合理,还请各位专家指教。

东线战况:10月22日,13兵团令42军主力担负东线阻击任务。10月25日,42军124师370团进至黄草岭,随即与韩军第3师第26团展开激战。10月27日,42军主力124师、126师进至黄草岭、赴战岭地区。10月27日韩3师持续进攻黄草岭。10月27日晚,124师主动放弃草芳岭、577.8高地,撤到二线阵地。10月28日至29日,韩3师持续发动进攻,首都师亦攻占赴战岭。

对第九兵团的调动:在东线持续激战的情况下,中央29日命令27军进入东线,31日命令九兵团全部进入东线参战。

10月29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请令宋时轮第九兵团直开东北通化,准备入朝,担任东线作战任务”(彭德怀年谱,446页)。

10月29日上午6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高岗“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请你们考虑除第二十七军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余两个军是否接着开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79页)。

10月31日10时,毛泽东电令宋时轮、陶勇“(一)第九兵团全部着于11月1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二)第九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队第一师四个师为目标”(毛泽东军事文选第6卷,183页)。

(3)11月1日至3日,第九兵团转为二线兵团,27军准备用于西线战场

东线战况:10月29日至30日,124师两个团反击,击溃韩3师26团及23团一部,恢复草芳岭阵地;126师376团反击,占领赴战岭。

对第九兵团的调动:东线战局有所缓解,中央11月1日命令九兵团转为二线兵团;由于西线战局的变化,中央11月1日命令27军一个师进入西线参战,11月3日命令27军全部进入西线参战。

11月1日,毛泽东审阅修改中央军委致宋时轮、陶勇并彭德怀、邓华、高岗贺晋年等电“以宋兵团为第二线兵团,决定改变集结地区于沈阳及其周围,以便今后机动使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235页)。

11月1日晚7时,毛泽东复电彭德怀、邓华并告高岗“(一)宋、陶先头二十七军主力(两个师及军部)照你们意见开辑安,其一个师则依高岗同志建议迅开朔州从正面对付大安洞之敌,保障后方交通线,俟任务完成后再开辑安归队”(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236页)。

11月3日下午三时,毛泽东复电彭德怀、高岗并告宋时轮、陶勇:“(一)同意彭建议二十七军使用于新义州东北方向;(二)第九兵团其余两个军应位于沈阳附近休整待机”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236-237页)。

(4)11月5日至6日,最终决定第九兵团进入朝鲜东线战场

东线战况:11月1日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命令陆战1师接替韩3师向长津湖方向推进,在占领长津湖后继续向北推进。当日,美陆战1师7团进至水洞。11月2日,陆战1师7团进攻烟台峰、松茸洞。战至11月4日,124师已连续作战9昼夜,伤亡较大,42军补给十分困难,42军令124师放弃烟台峰、松茸洞、水洞等一线阵地;美军进攻,至黄昏割裂124师阵地;42军增调126师378团为124师预备队,很快恢复阵地。

11月6日6时,42军致电志司,建议将配属38军参加西线作战的125师归建。此电表明,若不增加力量,42军黄草岭地区的正面防御已难以持久(1007天的战争第一卷,446—447页)。

对九兵团的调动:东线战局高度紧张,11月5日,中央命令第九兵团进入东线参战。11月6日10时,志司明确,东线战场归宋兵团担任。

11月5日,彭德怀致毛泽东电,建议宋时轮第九兵团迅速入朝参加东线作战,接替四十二军防务(彭德怀年谱,447页)。

11月5日,毛泽东阅聂荣臻十一月四日关于第九兵团行动问题的报告,批示李涛:“即以二十军开辑安、江界待命。宋时轮应去江界指挥。二十七军暂在现地待命(南市洞、安东一带)。二十六军及兵团部在抚顺一带休整。”(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339页)

11月5日晚10时,就第九兵团的作战任务和指挥问题,毛泽东复电彭德怀、邓华并告宋时轮、陶勇及高岗:“(一)各电均悉,部署甚好。(二)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第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340页)

11月6日10时,彭德怀致电宋时轮、陶勇,“东线战场归宋兵团担任……首先达到消灭美陆战一师两个团之目的”(彭德怀军事文选,343页)。

从10月29日到11月6日,从东线到转为二线兵团,到27军进入西线,到全兵团再次转入东线作战,第九兵团的任务发生了三次大的调整。中央显然明白,第九兵团尚未做好参战准备,力图安排一定时间对第九兵团进行整补。但东线战局的紧张,最终迫使中央在11月5日决定第九兵团从山东北运后直接进入朝鲜战场。此后,受制于志愿军薄弱的后勤运输能力和美空军的封锁,对第九兵团的补给连最低标准的粮食和弹药都无法满足,冬装问题已经没有解决的机会了。

4.11月6日以后的第九兵团冬装问题

11月6日,20军抵达沈阳,贺晋年代表总参检查第九兵团入朝准备情况,发现“大沿帽、翻毛鞋,薄薄一层棉花的冬装衣被;团以上干部的棉衣还没有发,穿着单衣索索抖”(《百旅之杰》第404页)。然后就有了贺晋年要求军列多停两小时,动员东北军区机关的干部战士脱下身上的衣帽给20军指战员的一幕。但以这种方式肯定补充不了多少冬装,11月6日、7日东北军区仅给第九兵团发放棉战帽633顶,棉手套338付,棉大衣641件,棉皮鞋300双。11月8日开始,东北军区才大批量给第九兵团发放冬装。

五、第九兵团冬装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原因 1. 情报偏差导致对敌方兵力估计不足,是导致第九兵团在准备不足情况下仓促入朝参战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战役前,我方对朝鲜战局的了解不多。“9月18日,周恩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和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科托夫将军,指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朝鲜战场的军事形势知之甚少”(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134页)。入朝前,我方主要的情报来源估计多来自朝方,存在很大偏差。志愿军入朝前,彭德怀认为“根据现在的了解,朝鲜的敌人有美军七个师,每师约一万二千人,但士气不高;有伪军七个师,每师只有六七千人,还有些战斗力;英军一个旅,其他附从国家出兵很少。……敌人再向北推进,能抽出三个美军师和三个伪军师,这个力量我们是抵抗得住的”(彭德怀军事文选,323页,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50年10月14日)。按美军一个师1.2万人、伪军一个师6500人、英军一个旅按半个美军师6000人计算,合计13.55万人,加上其他附从国家的军队,估计约14万人左右。

实际“地面部队共349331人……计有美军3个军6个师和1个空降团,英国步兵第27旅,土耳其旅、澳大利亚第3营、菲律宾第10营等,南朝鲜军11个步兵师”(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228页)。“联合国军”地面部队的实际兵力是我方估计的2.5倍以上。

到第一次战役结束,我方查明敌方兵力,地面部队约26.7万人(彭德怀军事文选,339页)。而实际上,到第二次战役开始前敌方总兵力为55.3万人,其中地面部队42.33万人(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319页)。敌方实际兵力是我方估计的1.5倍以上,但比起第一次战役前的情况,我方的情报已经准确多了。

对敌方兵力的错误估计从朝鲜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第一次战役前,导致我方认为,在战争初期投入4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及部分工兵、高炮等部队共计25万多人的兵力,相当于敌方总兵力14万人的接近两倍(1.79倍),应该已经足够。10月2日,毛主席计划“除上述十二个师外,我们还正在从长江以南及陕甘区域调动二十四个师位于陇海、津浦、北宁诸线,作为援助朝鲜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预计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当时的情况逐步使用上去”(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227—228页),也就是说,除了志愿军第一批的4个军之外,第二、三批部队投入战场的时间预计在1951年春季和夏季。

对敌方兵力的错误估计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第一次战役开始后,我方很快发现兵力不足,遂于10月23日急调66军和50军入朝参战。这时整个东北再无成建制的野战部队,志愿军已没有可用的战略预备队。因此,同日,毛泽东电令宋时轮到北京,第九兵团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到10月27日做出了第九兵团全部调东北整训的决定。

多年以后,1970年10月10日,毛主席在会见金日成时指出“可惜那时候只有五个军,那五个军火力也不强,应该有七个军就好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372页)。可见毛主席对抗美援朝初期兵力不足也是颇感可惜的。

由于中央预计志愿军第二批部队需到第二年春季才会投入战场,因此,从东北边防军成立直到第一次战役前期,各方面准备工作的重点均放在了如何保障志愿军第一批部队上,没有详细部署后续部队的后勤问题。这是导致第九兵团冬装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根本原因。

2. 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限制了我方的备战水平

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建立还不到一年,长期的战争创伤和旧中国遗留的贫弱的经济工业基础,使新中国严重缺乏支撑大规模战争的各种资源。8月26日东北边防军的后勤补给计划,数十万套冬装就需要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各大区协同完成,没有更多富余资源来准备更多备用的冬装。因此,对在关内整训,预计到1951年春夏季才会参战的二、三线部队,暂时未安排其寒区冬装是可以理解的。

3. 建国初期后勤体系的不完善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我军后勤保障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由各大军区分别负责各野战军的供给。1949年11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标志着全军统一后勤体系建设正式启动。至朝鲜战争爆发时,这一体系仍处于初创阶段,中央军委与各大军区之间,总后勤部与各大军区后勤部之间存在权责不清、信息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也是造成第九兵团冬装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0月29日毛主席决定“第二十七军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起,第九兵团的任务就从到东北整训变为直接进入朝鲜战场参战。从这时起,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和东北军区应该就如何解决第九兵团的寒区冬装问题做出紧急部署,可能的措施包括:在东北调集冬装到第九兵团途经的铁路沿线紧急补充给第九兵团;从全国紧急调集冬装运至东北;紧急安排赶制;给第九兵团加发棉被提高御寒能力等。然而笔者现有资料显示,11月6日前上述措施均未实质性启动。这一滞后可能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11月1日中央曾短暂将第九兵团调整为二线部队;二是第九兵团作战任务在短期内多次变更,导致后勤响应出现脱节、滞后。直至11月6日20军抵达沈阳,贺晋年代表总参检查第九兵团入朝准备情况,发现第九兵团冬装无法满足在朝鲜作战的需要,才紧急开始采取措施。

4. 10月10日苏联不肯出动空军的影响

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决策后,原定10月15日出兵朝鲜。10月12日,毛泽东已命令第九兵团在首批志愿军入朝后立即开赴东北备战。然而10月10日周恩来、林彪与斯大林的会谈出现重大变数——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需要两至两个半月才能提供空中掩护。这一变故直接导致毛泽东于10月12日20时紧急电令彭德怀、高岗暂缓执行出兵命令,同日指示华东军区“宋时轮兵团仍留原地整训”。苏联空军支援的临时变更产生了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志愿军入朝时间被迫从10月15日推迟至10月19日;另一方面,第九兵团北调命令的重新提出延迟至10月23日,较原计划晚了11天。这一时间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若按初始时间表推进,第九兵团的冬装问题将更早提出,后勤部门也能获得更充裕的解决时间。

综上,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冬装短缺问题的根源在于战前情报搜集的严重偏差。由于低估了敌军兵力规模,中央最初判断投入4个军(约25万人)即可满足作战需求。同时,受建国初期经济条件限制,后勤保障体系完全围绕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展开,导致第九兵团未能按1950年冬季作战标准完成战备。战役打响后,我军迅速发现前线兵力缺口巨大,此时虽紧急调遣第九兵团入朝,却因志愿军运输能力薄弱及美军空中封锁,战场条件下的冬装补给已难以实现。

后 记

本文完成后,笔者曾发给一位研究抗美援朝的专家审阅,他说“内容是对的,结论不对,因为还有另的原因”。看来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疏漏,敬请各位专家和军史爱好者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304万亿,我国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304万亿,我国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流苏晚晴
2025-11-18 20:20:14
西班牙想要的,中国终于给了,拒付北约军费,欧洲彻底打开一个缺口

西班牙想要的,中国终于给了,拒付北约军费,欧洲彻底打开一个缺口

boss外传
2025-11-18 00:00:04
东京餐厅厕所内樱花妹与黑人男友“15分钟激战”,老板怒挂全网后结局亮了...

东京餐厅厕所内樱花妹与黑人男友“15分钟激战”,老板怒挂全网后结局亮了...

今日日本
2025-11-18 14:16:22
高市的极右面目:与纳粹合影,为美化希特勒书籍作序 | 国际识局

高市的极右面目:与纳粹合影,为美化希特勒书籍作序 | 国际识局

国际在线
2025-11-18 23:09:22
日本刚向中国求和,一直隔岸观火的美国下场,美军高官赴日表支持

日本刚向中国求和,一直隔岸观火的美国下场,美军高官赴日表支持

健身狂人
2025-11-19 00:35:36
帝王蟹不是螃蟹?泛滥的帝王蟹,为何说每吃一只都是在拯救世界?

帝王蟹不是螃蟹?泛滥的帝王蟹,为何说每吃一只都是在拯救世界?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10-13 10:09:58
逃离杭州,连网红也没钱了

逃离杭州,连网红也没钱了

最人物
2025-11-18 14:51:32
中组部:公职人员退休后未经批准经商(包括当律师)的,不再保留党政机关退休金等待遇

中组部:公职人员退休后未经批准经商(包括当律师)的,不再保留党政机关退休金等待遇

新浪财经
2025-11-18 12:46:38
大批中国人依然去日本旅游,被日媒看了笑话,记者采访道出心声

大批中国人依然去日本旅游,被日媒看了笑话,记者采访道出心声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18 01:27:22
郑丽文“倡导统一”四字吓坏了谁?美西方“驻台代表”排队求见

郑丽文“倡导统一”四字吓坏了谁?美西方“驻台代表”排队求见

海峡导报社
2025-11-18 18:19:07
中国第一波反制高市措施刚打出,不到24小时,日本已经有事了

中国第一波反制高市措施刚打出,不到24小时,日本已经有事了

通文知史
2025-11-18 20:55:03
重大风险警告!日本全境或变战场,中方14艘巨舰下水,反制将开始

重大风险警告!日本全境或变战场,中方14艘巨舰下水,反制将开始

云鹏叙事
2025-11-16 15:18:51
舆论可能是假,但销量从不说谎,最近的手机榜有意思

舆论可能是假,但销量从不说谎,最近的手机榜有意思

互联网.乱侃秀
2025-11-17 10:09:24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遭遇全网尬黑,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遭遇全网尬黑,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

娱乐圈笔娱君
2025-11-18 14:22:40
把绿牌改成白色?这波“医美”问题有点大

把绿牌改成白色?这波“医美”问题有点大

差评XPIN
2025-11-18 00:05:06
赢麻了!退赛后的“冷美人”获得38000元奖励,还获得了一份工作

赢麻了!退赛后的“冷美人”获得38000元奖励,还获得了一份工作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18 15:59:17
后程发力摘金!全运会男子400米决赛:全国纪录保持者刘凯夺冠

后程发力摘金!全运会男子400米决赛:全国纪录保持者刘凯夺冠

全景体育V
2025-11-18 20:23:12
8分钟2球 3-0横扫!日本男足3连胜年度收官:对手全场0射正

8分钟2球 3-0横扫!日本男足3连胜年度收官:对手全场0射正

叶青足球世界
2025-11-18 20:06:11
随着韩国1-0越南,熊猫杯最终积分榜:国足屈居亚军,汪士钦染红

随着韩国1-0越南,熊猫杯最终积分榜:国足屈居亚军,汪士钦染红

侃球熊弟
2025-11-18 17:26:04
“内部信”风波后,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旅游视频,旅行社:该行程20天人均花费30万元

“内部信”风波后,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旅游视频,旅行社:该行程20天人均花费30万元

极目新闻
2025-11-18 14:06:30
2025-11-19 02:03:00
有历史 incentive-icons
有历史
专注有质量的历史推介
491文章数 8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

财经要闻

中美机器人爆发了一场论战

科技要闻

谷歌CEO警告:若AI泡沫破裂,没公司能幸免

汽车要闻

硬核配置旗舰气场 岚图泰山售37.99万起

态度原创

亲子
教育
数码
手机
时尚

亲子要闻

最能干活的那批人回来了 孟婆汤的质量越来越差了

教育要闻

TTS新传论文带读:是什么样伟大的前程,值得我们把四季都错过...

数码要闻

华为MatePad系列平板“PC多屏协同”功能正式回归

手机要闻

红米K90至尊版突然被确认:大屏高刷+超帧生态,是否值得期待?

秋天穿衣暂时没灵感?赶紧看看这27套穿搭,舒适自然又大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