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气温逐渐攀升,亲水活动日益增多,青少年溺水事故也进入了易发高发期。《教育纵深》节目邀请到济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任海涛教授,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们的暑假安全保驾护航,让他们远离溺水危险。
校园巧施策,安全植心田
近年来,溺水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 “头号杀手”。根据《2022 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及应急管理部综合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7万至5.9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超过56%,1-14岁儿童更是高危群体。尤其在夏季,溺水事故占全年总数的70%以上,野外水域如江河、水库、池塘等成为 “重灾区”,暗流、漩涡、水温骤变等暗藏的危险,加上救援设施不足,使得这些场所的溺亡率高达88.66%。
任海涛是济南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一员,长期为中小学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他提到,夏季野外水域成为溺水重灾区,背后有几方面原因:一是野外水域情况复杂,存在深浅不一、漩涡、水温变化、易滑坠等问题;二是野外水域开放,岸线长,缺乏及时的巡逻施救;三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安全意识强调不足;四是孩子们存在侥幸心理。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及时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注意自身安全,严防各类安全事件发生。要指导学校利用暑假窗口期,全面排查学校重点场所及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整改。
为有效预防溺水事故,各地中小学想出了不少妙招。泰安市东平县中心小学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憋气体验和心肺复苏模拟操作,直观感受溺水危险,掌握救援技能;菏泽市成武县文亭街道古城社区邀请蓝天救援队教官为暑托班孩子授课,将知识融入《水浒传》的故事和情境中;成武县南鲁集镇王店小学的学生在检察官带领下,整齐划一地跳起防溺水手势舞,在唱歌和做动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了防溺水知识。
家长重培育,能力筑防线
学校重视防溺水教育,家长们也绷紧防范之弦,将游泳学习当作防溺水必修课,在枣庄文体中心游泳馆,孩子们跟着教练认真练习憋气、换气、踩水等基础动作。暑期场馆日均接待500至600人次,周末超800人次,配备多名专业救生员,通过定点值守和循环巡逻全方位排查隐患,每日检测水质指标,定期换水,还配备防滑垫与急救箱,全力保障孩子们游泳安全,且根据不同年龄段开设了四个游泳班,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游泳技巧、提高身体素质。
任海涛分享,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实践体验。针对低年级学生,用湿毛巾捂口鼻让他们体会呼吸困难,让他们在跑步机上跑一分钟后唱歌或朗读感受呼吸不畅,还让他们戴湿手套解开绳索或缠绕物,模拟水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中高年级则采用台上台下互动的方式,用长杆、绳索等长物品从台下将同学拉上来,明确禁止手拉手救援,更绝对不允许跳入水中救援,从根源上引导学生远离溺水风险。
不少家长给孩子报游泳班,将游泳当作防溺水的保险,但游泳和防溺水绝对不能画等号。从预防角度出发,任海涛教授建议家长重点培养孩子几方面能力。
第一个是识别能力,要让孩子识别陌生的水域,还要认识各种标识牌,任教授强调 “任何一个标识一定是血淋淋的”,需让孩子意识到其中的危险。第二个是拒绝能力,当小伙伴叫着去陌生水域游泳时,孩子要能坚持不去、不下水,甚至阻止对方下水。第三个是自我识别意识,即便在熟悉的开放性游泳水域,且大家都在游泳,孩子也要判断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包括体温、水温是否适宜,以及水下是否有不明物体,比如水草、垃圾、树枝等,这些都是家长需要让孩子们了解的。
社会共携手,织密防护网
防溺水工作既需要学校扎实推进、身体力行,更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关注、高度重视。潍坊市昌乐县连日来动员志愿者与社工排查隐患、开展防溺水教育,同时在网格群内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营造良好氛围;菏泽市巨野县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县内游泳场馆开设免费防溺水公益培训班,让小学生通过专业训练学习水中自救本领。目前全县已开展防溺水公益培训30余场,覆盖8到12岁学生近千人,不仅教游泳,更强调风险识别、抽筋处理,让每个孩子具备保命能力。
德州市武城县创新运用智慧城市大脑,在文昌湖水域,当有人靠近警戒范围时,岸边的防溺水智能监测设备立即启动语音警示,同步向城市综合执法局值班人员推送预警。通过该平台,工作人员可随时查看监测数据和巡查记录,借助大数据分析识别溺水高发时段和地点,自动调整巡查频次和监管重点,平台还与管理人员手机互通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了防溺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台运行以来,全县溺水事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2%,基层巡查效率通过智能调度提高三倍以上,截至目前已成功处置溺水隐患30余起,劝离危险区域人员80余人。
从社会层面来讲,任海涛认为,应建立多方面防御机制:像潍坊昌乐县、菏泽巨野县那样动员专业救援队伍、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培训,在社区、乡村开设防溺水课堂;构建数字化监测网络,推广德州武城县 “智慧城市大脑 + 水域监控” 模式,实现 AI 识别、自动预警、快速调度;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利用媒体平台普及知识、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鼓励群众通过随手拍举报危险水域隐患,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防护氛围。
对于智能设备防溺水的效果,任教授认为效果显著,在推广过程中需注意几点:避免技术覆盖盲区,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考虑恶劣天气下技术设施的完善性;设备要保护隐私,避免拍摄生活区域;防止过度依赖技术,像武城县将AI识别与基层巡逻联动,避免 “重设备、轻管理” 的现象;提高政府补贴或社会捐赠,减轻基层压力。
若不慎落水,在等待救援过程中,有简单易行的自救技巧可延长生存时间:一是采用水母式抱膝,缓慢上浮后转身呈大字形或海星状漂浮在水面,寻找漂浮物提供支撑,此时不必担心耳朵进水,只要口鼻露在水面即可;二是不要双手呼救,单手呼救更易掌握在水面漂浮的时间,调整好呼吸后再大声呼喊。
对于中小学构建家、校、社一体的防溺水安全防护网,任海涛认为,还需进一步完善:家长应提醒孩子并掌握其行踪;加强对基层留守儿童、失亲儿童的家访,掌握他们的动向,起到监护作用。
防溺水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创新教育形式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需要家长履行监护责任时刻紧绷安全弦,更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力,从智能监测到公益培训织密全方位防护网络,只有家、校、社拧成一股绳,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夏日里既享清凉又得平安,让青春之花在安全守护下绚烂绽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