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基孔肯雅热在广东的爆发,这两天国内开始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该传染病是美国制造、传播的。
理由很直白:美国明明自2019年以来就没有基孔肯雅热病例,却在不受该传染病威胁的情况下,于2023年和2025年连续搞出两款疫苗,很明显是提前知道了基孔肯雅热会在各国爆发。
言外之意就是,美国想靠卖疫苗赚钱,所以没有病毒,就制造、传播病毒。
最先让该观点在互联网流行的,是一位叫做“林步里”的健康科普博主,在他的带动下,“美国在病毒爆发前研发出疫苗”的词条一度成了微博热点,在我写文时仍保持在第四的位置。
![]()
其实随手一查就知道,这条微博简直错误百出。
实际上,两款基孔肯雅热疫苗都不是美国人搞的。2023年上市的疫苗叫做IXCHIQ,是由欧洲疫苗公司Valneva所研发,总部在法国。2025年上市的疫苗叫做VIMKUNYA,是由全球知名疫苗公司Bavarian Nordic所研发,总部在丹麦。
而且,这也不是靠制药公司的“一己之力”。CEPI(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印度政府、欧盟都有参与并联合出资,IVI(国际疫苗研究所)则主导了疫苗在全球各地的临床试验。
可以说两款疫苗是典型的全球多方合作的成果,与美国的唯一关系就是,它们都是在美国完成的临床研究,并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
多提一嘴,疫苗审批之所以选在美国,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美国是全球疫苗审批的金标准,一旦获得FDA批准,会显著提升其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度和注册速度。
第二,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临床研究网络和志愿者招募平台,能够快速获得高质量临床数据。
第三,美国有鼓励罕见病或热带病疫苗开发的政策,比如“优先审评券”制度。当一家药企成功开发出一种符合条件的药物,并获得 FDA 批准后,会获赠一张“优先审评券”作为奖励。有了这张券,企业可以在6个月内审评其未来任何一款药,而非标准的10个月,就算自己不用也可以将此券高价转让给其他药企。基孔肯雅热正是FDA指定的热带疾病之一。
美国确实很久没有本地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了,但输入病例却从没断过,根据CDC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00—200例。更重要的是,美国每年有数百万居民出入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比如加勒比、拉美、东南亚、非洲等,这还不包括大量海外驻军以及外交人员。
因为基孔肯雅热在非流行区的爆发,往往遵循“境外病例输入→蚊子叮咬携带病毒→带毒蚊子叮咬他人”的传播链条,而且很多人症状轻微难以发现,一不注意便会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只有阻断“境外输入→本土爆发”的链条,才能避免疫情爆发(广东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疫苗就是典型的未雨绸缪,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对此有刚需。
至于“美国提前知道基孔肯雅热会在各国流行”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了。只要你平时关注热带流行病,你也能未卜先知。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一些国际流行病研究机构,都不止一次警告过,全球旅行、气候变化、病毒突变以及城市化,正在推动包括基孔肯雅热在内的热带蚊媒病向高纬度地区扩散。
比如早在2017年,顶级学术机构和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便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基孔肯雅热传播适宜区的预测模型”得出:到2050年,不少原非流行区将具备全年传染条件。而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广西、海南等区域则具备高度传播风险。
为什么2014年的登革热、今年的基孔肯雅热都是在广东爆发,而不是其他靠北的地区?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只是现在不比十年前,这类谣言的传播速度可比疫情还要快得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