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井盖这个东西常见于人行道,在新建成的板块甚至会规划到绿化带里。
![]()
沈抚示范区为杜绝管网建设、维修时道路反复开挖形成的“拉链”现象,沈抚新城在道路两侧全部规划了绿化带,专门用于布置各类市政管线,机动车道上将彻底实现没有管线和井盖,保证道路通行顺畅和行车安全。沈抚示范区主干道路网黑色路面下没有市政管线,看不到一个井盖,避免了道路因管线维修而反复开挖的缺点。
但是这只能出现在新板块。
在老城区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管道迁移,导致快车道存在很多井盖。这些井盖长时间被车辆碾压,机械强度降低得很快。不一定啥时候就坏。
![]()
这不,沈北新区沈阳师范大学门口的井盖就让一个车主的爱车“吃瘪”了。
![]()
![]()
![]()
可以清楚地看到轮胎和轮毂都快了。
损失惨重。
![]()
上图为三月份于洪区发生的一件事,当天,一辆白色SUV以正常车速驶过路中央的井盖时,右后轮突然碾压井盖边缘。刹那间,重达数十公斤的铸铁井盖如炮弹般弹射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直奔后方一辆比亚迪轿车的前挡风玻璃。
这些在快车道的井盖真的是危险,很多翘起来的平时被压一下响一声的顶多给附近居民吵醒,这种损坏的可是给路过车主造成了很大财产损失。甚至可能旁边停放的车还可能遭受“飞来横祸”。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井盖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超2000起,而涉事单位“踢皮球”、整改拖延已成常态。专家指出,许多井盖仅满足“静态验收标准”,却忽视了车辆反复碾压下的动态损耗。
其实关于井盖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很多国家的做法可以借鉴的,比如东京的做法:井盖下方加装防弹网,即便井盖移位也能兜住;新加坡则启用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井盖状态。反观国内,长江沿线某省会城市曾耗资百万为井盖安装二维码,最终却因缺乏日常巡检沦为摆设。
去年沈阳依托智慧市政系统,全市公共区域内115.5万个井盖实现“一盖一编码,一井一档案”,一旦丢失或损坏,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发现、上报、调度、处置。
但是问题发生前好像又做不了啥,频繁检查这些井盖又不现实。
提升安装工艺?很多人都看过外国一些国家安装井盖的视频,那样确实会安全很多。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年一修,今年安装完事了,明天就刨了,好像也不现实!
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好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