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蜀汉灭亡那段历史,真是越想越憋屈。263年,姜维带着一帮老伙计在剑阁死扛钟会的大军,听起来挺悲壮吧?可仔细一琢磨,张翼、廖化这帮人平均年龄都60多了,姜维自己也是花甲之年。他们就算能打,还能撑几年?蜀汉那时候,就像一座老房子,柱子都朽了,一阵风就能吹倒。
然后呢?然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接捅了蜀汉的软肋。江油一丢,涪城告急,成都直接暴露在刀尖底下。后主刘禅慌了,赶紧把诸葛瞻喊来救命——嘿,这名字熟吧?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麻溜,立马点了四个年轻小将:张遵(张飞孙子)、黄崇(黄权儿子)、李球(李恢侄子),还有个更猛的,他亲儿子诸葛尚。
![]()
一、18岁小将的横空出世
诸葛尚那年才18岁啊!搁现在,估计还在为高考发愁呢。可人家呢?史书写他“博览兵书,多习武艺”,一听老爸要领兵出征,直接跳出来喊:“父亲掌大权,儿愿为先锋!”——这气势,不愧是诸葛家的种。
当时那场面,我猜其他人心里都得嘀咕:毛头小子逞什么能?结果呢?诸葛尚用实力打脸了。邓艾派了两员大将邓忠和师篡打头阵,这俩可不是菜鸟,邓忠是邓艾亲儿子,师篡也是曹魏悍将。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一人硬刚两人,愣是把他们打退了!邓艾远远看着,心里直发毛:这哪来的小怪物?
![]()
二、绵竹血战,少年燃尽最后一口气
打退先锋只是开胃菜。诸葛尚杀红了眼,跟着老爸诸葛瞻一头扎进魏军大营。史书写得热血沸腾:“左冲右突,往来杀有数十番”——啥概念?大概就是拎着枪在敌军堆里来回冲了几十趟!魏兵死了一片,邓忠、师篡全挂彩跑路。邓艾吓得赶紧调兵围堵,心里估计直骂娘:蜀汉不是快完蛋了吗?哪冒出来这么个煞星!
但问题来了:为啥这么猛的小将,史书里却没啥名气?嗯……我觉得吧,一来他死得太早;二来蜀汉那时候已经是落日余晖,再猛的英雄也架不住大势已去。诸葛父子死守绵竹,最后弹尽粮绝。诸葛瞻自杀殉国前,悲吼一句:“吾内不治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有何面目复生!”——这话听着心酸啊,把蜀汉的烂摊子全揽自己头上了。
诸葛尚呢?他本可以跑。可爷爷是诸葛亮,老爸是诸葛瞻,他能逃吗?史料说他“驰马赴魏军而死”。18岁,连个全尸都没留下。
![]()
三、生不逢时,英雄的宿命论
每次读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拍大腿:“诸葛尚要是早生二十年呢?”跟着诸葛亮北伐,或者跟着姜维九伐中原,那得多精彩?以他的武力值(能单挑邓忠+师篡),加上诸葛家的智商遗传,妥妥的顶级名将胚子啊!
可惜啊,他生在263年。蜀汉内部啥样?黄皓弄权,朝堂乌烟瘴气;姜维在外面穷兵黩武,国库早掏空了;刘禅呢?“乐不思蜀”的梗后来都成千古笑柄了……诸葛尚再猛,也就是往火山口里扔了杯水,噗嗤一声就没了。
![]()
四、蜀汉年轻人的集体悲歌
其实绵竹之战里,张遵、黄崇、李球全战死了。这帮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25岁吧?个个名门之后,个个拼到最后一刻。蜀汉不是没人,是没时间了。老一辈的姜维、廖化们活得太久,年轻人压根没机会冒头。等到亡国边缘才拉他们顶上去,跟送死有啥区别?
最讽刺的是,邓艾后来见到刘禅的降书,还特意问了句:“诸葛瞻父子战死,为啥不早投降?”——你看,连敌人都觉得可惜。
![]()
诸葛尚的名字,现在很少有人提了。人们记得“五丈原秋风”,记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谁记得绵竹城外那个18岁的少年?他像一颗流星,在蜀汉漆黑的夜空中猛地亮了一下,然后永远熄灭。
有时候忍不住想:历史是不是就爱这么折腾人?非要把英雄扔进绝境,才能显出那点光芒。可这光芒……唉,除了让后人叹气,还能干啥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