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建军30周年时,《解放军报》刊登《八一起义》连环画,初版领导人名单: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
周总理审阅后提出两点不合适,需要修改。
周总理认为哪两点不合适呢?
南昌起义的意义
1927年4月,曾经被视为革命重要力量的蒋介石,突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公然背叛了革命阵营,以近乎疯狂的姿态对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展开了血腥屠杀。
上海的街头、南京的巷弄、广州的码头……一时间,血雨腥风席卷全国。无数共产党员、工人领袖、农民协会骨干,甚至普通的进步学生,都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曾经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浪潮,就这样被强行掐灭,刚刚露出希望曙光的中国革命,转眼间跌入了最黑暗的深渊。
面对这样的危局,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任由反动派这样肆虐下去,中国的未来将彻底陷入黑暗,民族复兴的梦想更会成为泡影。要救国家、救人民,必须得有更有力的反抗手段——靠和平请愿、靠议会斗争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拿起武器,用更坚决的武装斗争来回击敌人的暴力。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决策在紧锣密鼓地酝酿。1927年7月24日,党中央经过反复讨论,正式确定了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
![]()
选择南昌,是因为这座位于江西中部的城市,当时驻扎着国民革命军的多支部队,其中有不少官兵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早有不满;更重要的是,南昌城外有我党掌握的部分武装力量,城内敌军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便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突破。
接下来的几天,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预定参加起义的国民革命军总兵力超过两万人,这些部队分别属于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前者由叶挺将军指挥,后者则由贺龙军长统领。
从7月25日开始,这两支部队陆续从九江、涂家埠等地向南昌集结。叶挺的部队坐着火车一路南下,车厢里的士兵们虽然穿着普通的军装,眼里却燃烧着炽热的战斗激情;贺龙的队伍则沿着赣江岸边急行军,马蹄声、口号声在晨雾中回荡,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场改写历史的风暴即将来临。
7月27日,一位关键人物抵达了南昌——他就是周恩来。作为起义前敌委员会的书记,周恩来肩负着统筹全局的重任。一到南昌,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组织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时间来到了8月1日凌晨。此时的南昌城,表面上还笼罩在黎明前的寂静中,但实际上早已是箭在弦上。起义军总指挥部里,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人神情严肃地盯着墙上的挂钟。当指针指向两点整时,三声清脆的信号枪划破夜空——这是起义开始的信号!
刹那间,南昌城内外枪声大作。起义军按照预定计划,兵分多路向守敌发起猛烈攻击。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一部直扑敌军指挥部所在的松柏巷天主教堂,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人据点;贺龙的第二十军则兵分两路,一路进攻省政府,一路围歼驻守在百花洲的敌军。、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南昌城时,起义军终于占领了全城。据统计,这一仗共歼灭守敌三千余人,缴获步枪五千多支、子弹七十多万发,还有山炮、野炮数门——这些武器装备,对于刚刚组建的革命武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南昌城头的枪声,不仅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破产,更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
起义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南昌城。第二天,数万群众自发聚集在市中心广场,隆重召开了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更让人感动的是,会后有大批热血青年涌向报名处,要求加入起义军。其中仅学生就有好几百人,他们有的刚从课堂上跑出来,手里还攥着书本;有的穿着整洁的学生装,眼里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起义军庆祝胜利的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调集了重兵向南昌扑来。敌人的兵力是起义军的数倍,不仅有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还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相比之下,起义军虽然士气高昂,但毕竟组建时间短,缺乏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武器装备也远远落后于敌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起义军虽然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终还是没能守住南昌。从8月3日开始,起义部队按照原定计划撤离南昌,向南转移。到了10月,起义军余部在广东潮汕地区遭遇重大挫折,大部分兵力被打散,部分领导人也不幸牺牲或被捕。
这样的结果,确实让人痛心。但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这段历史:南昌起义的失败,固然有客观因素——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革命力量还处于幼年阶段;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经验上还不够成熟,对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如何发动群众等问题还在探索之中。但这些挫折,并不能掩盖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
![]()
刘伯承增补起义领导人名单
大家都知道南昌起义有五位主要领导人,但鲜为人知的是,最初认定的起义领导者只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四人。后来的开国元帅刘伯承并不在原始名单中,这个名单的调整源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两点重要意见中的第一条。为什么周总理要特别将刘伯承增补进起义领导人名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
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得先回到1927年的历史现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对于如何组织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起义,年轻的周恩来作为主要负责人承受着巨大压力。这场起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开始寻找能够协助他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得力助手。经过慎重考虑,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刘伯承身上。这位四川籍的革命家此时已经拥有16年的革命资历,堪称党内少有的军事专家。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曾担任总指挥,成功组织过泸顺起义,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
周恩来选择刘伯承,是因为他不仅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有着过人的战略眼光。在起义筹备的关键时期,刘伯承展现出了三个至关重要的特质:
第一,他是难得的军事全才。从士兵到总指挥的成长经历,让他既懂战术执行又通战略布局。在泸顺起义中,他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为后续的革命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这种复合型军事才能,正是起义军最需要的。
第二,他具有极强的政治觉悟。面对国民党的拉拢,刘伯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当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时,他毅然选择站在人民一边,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为起义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川军名将,刘伯承在西南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军事人脉。这对于起义军在南方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1927年7月,当刘伯承辗转来到武汉时,他的住所立刻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前来拜访的不仅有旧日战友,还有军政要员,甚至包括蒋介石、汪精卫派来的说客。武汉《民国日报》当时就报道称:刘氏为川中革命军事领袖,此来对于川省今后军事,必有伟大之计划。这足以说明他在当时军事界的影响力。
当周恩来获悉刘伯承已抵达这座革命中心城市的消息时,立即在武汉国民政府的一隅会客厅内召集紧急会议。参会者除了刚从四川辗转而来的刘伯承,还有当时已声名显赫的革命家吴玉章、黄慕颜等人。这场秘密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与会者围绕国民革命的最新局势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打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阴谋。
就在这次关键会议结束后的第七天,一封加急密件送到了刘伯承的寓所。文件内容简洁而明确:中央军委决定立即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委任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要求刘伯承即刻前往南昌协助工作。
![]()
面对组织的召唤,这位身经百战的川中名将没有丝毫迟疑,当即开始收拾行装。但此时的他面临着一个棘手难题——其公开身份仍是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若贸然离开武汉,必然会引起国民党军政要员的警觉,很可能在半途就被扣押。
刘伯承站在寓所窗前,望着长江上往来的船只陷入沉思。忽然,他注意到案头当日的《民国日报》,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脑海中成型。次日清晨,武汉各大报纸头版同时刊登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启事:"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因积劳成疾需静养,即日起由副军长黄慕颜代行军务,已呈请军委核准。"这条看似普通的病假公告,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金蝉脱壳"之计。
就在消息见报的当天午夜,一艘挂着"民生轮船公司"旗帜的客轮悄然驶离汉口码头。刘伯承化名"李先生",头戴宽檐礼帽,身着长衫,在两名警卫员的掩护下登上甲板。为了避免暴露,他特意选择乘坐普通客舱,与商贩、教师等普通乘客同处一室。轮船在夜色中溯江而上,次日傍晚抵达九江码头时,已有中共地下党员在此接应。经过简单化装,刘伯承换乘小船,在月光掩护下进入鄱阳湖,最终于起义爆发前两日抵达南昌。
此时的南昌城已是箭在弦上。周恩来将刘伯承直接带到第二十军军部,这里正是南昌起义的指挥中枢。当刘伯承推开作战室木门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伏案绘制地图——正是时任起义军代总指挥的贺龙。两位将领四目相对的瞬间,都不由得露出会心的笑容。他们的渊源要追溯到1926年的北伐战争,当时贺龙率部在湘西作战,刘伯承正担任东路军参谋长,两人虽未直接共事,但通过战报早已神交已久。
作战室内的气氛紧张而有序。刘伯承展开南昌城防图,指着各个战略要地说道:"根据最新情报,敌军朱培德部主力已调往九江,城内守军不足三千,但工事坚固。"贺龙接过话题:"我部已控制城西的牛行车站,只要切断电话线,就能阻断敌军增援。"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通讯网络逐一剖析。
![]()
经过整夜的推演,一份周密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起义军分为四个攻击集团,以第二十军第一师为主力从西面发起总攻,叶挺部从东面配合,朱德率领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负责南面策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伯承提议在攻击开始前,先派侦察兵剪断所有电线杆,确保敌军无法向外求援。这个细节后来被证明至关重要——当起义的枪声在凌晨两点打响时,守城部队果然因通讯中断陷入混乱。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两位将领展现出惊人的默契。贺龙擅长把握战场全局,刘伯承则精于战术细节,两人时常为一个火力点的设置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最终总能找到最佳方案。这种合作模式延续了整个南昌起义期间,为后续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计划最终敲定时,窗外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贺龙拍了拍刘伯承的肩膀,感慨道:"当年在北伐战场上听闻'川中名将'大名,今日方知传言不虚。"刘伯承笑着回应:"贺将军从护国战争到北伐战争,每战必身先士卒,这才是真正的军人本色。"两人相视而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
周恩来仔细审阅完作战计划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转身询问正在一旁翻阅文件的叶挺:"叶挺同志,你对这个方案有什么看法?"叶挺接过计划书时眼神格外专注,逐页阅读得十分仔细,只是看的过程中微微颔首,然后就将文件递还给了刘伯承,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这是刘伯承与叶挺的初次见面,面对这位北伐名将的沉默,他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叶挺同志这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呢?"带着这个疑问,刘伯承找到周恩来询问。周恩来听后爽朗地大笑起来:"伯承同志,你可能还不了解叶挺的个性。他这个人向来寡言少语,没提出特别意见,就代表没问题!"这番解释让刘伯承恍然大悟,也跟着开怀大笑起来。
作战计划最终确定后,周恩来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进行详细部署。1927年8月1日凌晨,原定于天亮后发动的南昌起义提前打响,起义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南昌城。
鉴于刘伯承在起义中所展现出的军事能力,起义指挥部特别任命他为军事参谋团团长。这个职位在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刘伯承由此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位参谋长。
![]()
关于这个任命,周恩来后来在回忆中特别提到:当时我坚持要伯承同志担任参谋长,他起初还谦虚推辞,说我应该找更合适的人选。后来我反复做工作,说这个重任非他莫属,他才勉强答应下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参谋团绝非普通的参谋机构。作为起义军的核心决策部门,参谋团直接参与制定了所有重大作战方案。
周恩来之所以坚持将刘伯承的名字写入起义领导人名单,正是基于对他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而周恩来的提议能获得到一致同意,也是因为从武汉密谋到九江转进,从兵力部署到攻防节奏,从战术选择到应急预案,刘伯承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所以,刘伯承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实至名归。
除在名单上添加刘伯承的名字外,周恩来还做了一个关键调整:将贺龙的排名列于朱德之前。在调整之前,周恩来特别询问了朱德的看法。这位后来位居十大元帅之首的军事家,也表达了对组织决定的完全支持。
贺龙排名于朱德之前
要理解这一调整的深意,需从历史背景与现实依据两方面分析。虽然,朱德在革命资历深厚:早年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1922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的职务是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而贺龙已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实际指挥的兵力更多,在起义军中的影响力更大。
这个调整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贺龙虽在1927年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已崭露头角。1917年,时年21岁的贺龙与几位同乡青年,手持两把菜刀突袭当地盐局,夺取枪支后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这段传奇经历成为他革命生涯的起点。此后,这支队伍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逐渐发展成数千人的革命武装。到北伐战争时期,贺龙已升任独立第十五师师长,所辖部队以作战勇猛著称。
![]()
贺龙作为起义军代总指挥,他不仅负责第二十军的作战指挥,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当起义部队按计划向南昌集结时,贺龙发现敌军有调动迹象,立即建议提前发动进攻。将原定的8月1凌晨4点,提前到8月1日凌晨2点,正是这2小时的提前量,让起义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在作战部署会上,贺龙与刘伯承的配合堪称典范。当刘伯承提出"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战术方案时,贺龙立即从部队调动角度提出补充意见:建议先集中火力攻占敌军指挥部,再以炮兵压制城墙火力点,最后用步兵实施多路突袭。这种战术层面的默契配合,使原本需要数小时的攻坚战,仅用4小时就结束战斗。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贺龙在起义中的贡献远不止于战场指挥。作为当时少数掌握成建制部队的将领,他率部参加起义本身就具有重大象征意义。
1927年,贺龙已是一位手握重兵、身居高位的军界新星,其麾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堪称当时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因此,贺龙也成了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关键人物。
![]()
汪精卫率先派出心腹担任该军参谋长,试图通过人事渗透实现控制;唐生智也派亲信带着"共图大业"的承诺前来游说;蒋介石更开出省主席之位,以显赫权位相诱。面对这些常人难以拒绝的诱惑,贺龙却公开表明心迹:我贺龙不怕刀山火海,就是要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打倒军阀列强,走革命道路!这番掷地有声的宣言,不仅是对反动势力的有力回击,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庄严承诺。
南昌起义前夕,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相较于装备精良、势力庞大的国民党军队,处于秘密状态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显得尤为薄弱。正是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贺龙率领第二十军的全员加入,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起义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当周恩来亲自向这位非党军事将领透露起义计划时,这场对话实际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博弈。毕竟贺龙此时尚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起义的成败。面对周恩来的坦诚相告,贺龙的回应简洁而坚定:"完全听从共产党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这句话不仅是对起义计划的全力支持,更是一个革命者对信仰的终极诠释。
事实上,贺龙在此前的革命实践中早已展现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北伐战争期间,他就多次掩护共产党人开展工作;当看到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时,更是主动保护进步官兵。这种将个人命运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觉悟,使他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做出了正确抉择。
当南昌起义计划进入最后筹备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国焘,带着反对武装起义的立场从九江赶抵南昌。这位后来犯下严重错误的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主张"应争取更多国民党左派支持后再行动",贺龙直接驳斥道:“我带的兵吃的是百姓粮,穿的是百姓衣,不替百姓拼命替谁拼?"
张国焘却执意要求"起义时间应暂缓",面对这种动摇军心的言论,贺龙展现出罕见的强硬态度,一拍桌子怒斥:"现在就是机会主义!敌人已经磨刀霍霍,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再敢阻止起义,我就毙了你!"并命令警卫“即刻将阻挠起义者捆绑!”,最后在周恩来等人的极力劝阻下,会议才得以继续。
![]()
贺龙的决绝态度绝非偶然。早在北伐战争期间,他就目睹国民党右派逐步背离革命初衷。1927年春,当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时,贺龙第二十军中的共产党员非但没有被清洗,反而得到重点保护。这种特殊待遇,源于贺龙早前做出的明确承诺:"我贺龙的部队,永远是劳苦大众的队伍。"
起义前夕的二十军驻地,呈现着独特的革命景象。军部驻地内,1000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正在紧张工作:有的绘制南昌城防图,有的编写政治宣传材料,还有的秘密联络工人纠察队。这些红色力量不仅承担着情报收集、政治动员的重任,更在起义打响后成为各部队的中坚骨干。
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贺龙统率的第二十军堪称起义军的"定海神针"。全军下辖三个师、六个团,加上军直特务营、炮兵营等直属部队,总兵力达1.8万余人,占起义总兵力的60%以上。这支部队不仅人数众多,更保持着北伐劲旅的优良传统:士兵训练有素,军官作战经验丰富,轻重武器配备齐全。
朱德在起义中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不同于贺龙的方面军级职务,朱德作为南昌市公安局局长,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起义军提供了详尽的城防情报;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他亲自指挥部队攻占关键据点。但就当时的具体职务而言,朱德担任的职务,在军衔和实权上确实略逊于贺龙的军长兼起义代总指挥职务。这种职位差异,直接影响了起义指挥部对领导人排名的考量。
关于元帅排名与起义贡献的关系,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虽然贺龙在1955年授衔时位列十大元帅第五位,但他却获得了"第一号元帅令"。这个特殊待遇,正是对他领导南昌起义这一历史性贡献的肯定。正如周恩来后来所说:"贺龙同志在关键时刻的抉择,为党保存了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这份功绩是永远铭记的。"
贺龙谦逊随和的性格,与他在革命中的坚定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平日里他沉默寡言,但每次军事会议都认真记录;生活中他简朴低调,却将积蓄全部用于补贴部队。正如毛主席1969年对贺龙的评价:"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的品格,使他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广泛尊重。
周恩来调整排名的决定,既遵循了"以实绩论英雄"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对历史客观性的尊重。它告诉我们:在革命征程中,每一场战役真正的贡献,不能因为后来的地位高低而改变,而在于关键时刻的担当作为。贺龙在南昌起义中的表现,正是这种担当精神的完美诠释。
![]()
当名单初稿呈送中央审议时,朱德看过后主动表示:"这个顺序很合理,贺龙同志在起义中的贡献有目共睹。"这种顾全大局的胸襟,与贺龙当年放弃高官厚禄的抉择遥相呼应,共同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1957年,当周恩来总理回顾南昌起义领导人名单时,特别强调了两点修改意见:一是将刘伯承列入名单,二是调整贺龙与朱德的排名顺序。这两处看似细微的改动,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由此,南昌起义最终确定的五人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既体现了起义时的指挥体系,也兼顾了各位将领在革命征程中的整体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