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5 日,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健康科技园迎来了一场无声的 “生物革命”:全球最大蚊子工厂正式投产。这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工厂每周可生产 1 亿枚蚊卵,每年将释放 50 亿只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目标直指登革热、寨卡等致命蚊媒疾病的传播链。
![]()
一、以蚊攻蚊:细菌植入的生命密码
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者,而沃尔巴克氏菌正是破解这一 “死亡密码” 的关键。这种天然存在于 60% 昆虫体内的共生菌,能在蚊子体内形成 “病毒牢笼”—— 当蚊子叮咬感染者时,沃尔巴克氏菌会与病毒争夺复制资源,使登革热病毒的传播能力下降 90% 以上。更精妙的是,携带该细菌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而带菌雌蚊的后代会 100% 继承细菌,逐步取代野生种群。
这一技术的核心突破来自 “胚胎微注射”—— 科学家将沃尔巴克氏菌直接植入蚊卵,使其在蚊子发育过程中形成稳定共生关系。经过多年研究,巴西团队已能安全量产这种 “疫苗蚊”,其孵化率超过 95%。
二、从实验室到雨林:巴西的生死之战
巴西是全球蚊媒疾病的 “重灾区”。2024 年,该国登革热病例突破 648 万,死亡 5972 人,创 40 年新高。传统防控手段如喷洒杀虫剂、清理积水收效甚微,而疫苗覆盖率不足 10%。这座超级工厂的诞生,正是巴西应对疫情失控的 “终极武器”。
早在 2014 年,里约热内卢的试点已展现出惊人效果:尼泰罗伊市释放带菌蚊子后,登革热病例十年内下降 90%,2024 年大流行期间感染率仅为邻市的 1/10。如今,新工厂的产能提升了 50 倍,计划分阶段覆盖巴西 26 个州,预计十年内保护 7500 万人口。
三、科学与争议:技术背后的生态博弈
尽管数据亮眼,这项技术仍面临伦理与生态的双重审视。库里蒂巴市部分居民担忧 “人工养殖蚊子可能破坏自然平衡”,而环保组织要求定期公开生态监测数据。对此,工厂采取 “三管齐下” 策略:
- 精准投放:优先在贫民窟、学校等高危区域释放蚊子,并结合 GPS 定位系统追踪扩散范围;
- 生态监测:与巴西环境部合作,定期检测水域微生物、昆虫多样性及鸟类食物链变化;
- 社区参与:通过 “沃巴托” 教育计划,将蚊卵带入课堂,让居民直观了解细菌的作用机制。
科学界的态度则更为谨慎。世界卫生组织(WHO)虽未正式推荐该技术,但顾问团已将其列为 “潜在解决方案”,并计划在 2025 年底发布评估报告。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沃尔巴克氏菌技术可使巴西高海拔地区未来 25 年登革热病例减少 200%,但其长期影响仍需持续监测。
四、全球范本:从亚马逊到珠江的技术接力
巴西的实践并非孤例。中国广州的 “蚊子工厂” 每周生产 5000 万只不育雄蚊,通过核辐照技术压制白纹伊蚊种群,试点区域蚊媒密度下降 90%。而巴西模式更具针对性 —— 其释放的埃及伊蚊直接针对主要传播物种,且产能是中国工厂的 10 倍。
这种 “南南合作” 正重塑全球公共卫生格局。中山大学奚志勇团队的技术已输出至巴西、秘鲁等 10 余国,而巴西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亦借鉴了中国经验。世界蚊子计划(WMP)创始人斯科特・奥尼尔表示:“这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共同胜利。”
五、未来图景:从遏制到根除的可能性
工厂投产首日,首批 500 万只带菌蚊子已运往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它们将在 2-3 个月内完成交配周期,预计 2026 年可使目标区域的病毒传播风险降低 80%。更长远来看,沃尔巴克氏菌可能成为 “基因驱动” 工具 —— 通过定向编辑,使蚊子种群永久丧失传播能力。
然而,科学家清醒认识到:蚊子工厂并非万能解药。巴西卫生部长强调,需结合疫苗接种、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等综合措施。正如尼泰罗伊市技术员达席尔瓦所言:“这不是消灭蚊子,而是让它们成为人类的盟友。”
当夜幕降临时,库里蒂巴工厂的生产线仍在运转。这些看似威胁的蚊虫,正承载着人类对抗疾病的希望,飞向亚马逊的雨林与城市的街巷。这是一场关于生命的 “逆向工程”,也是科学与自然的终极对话 —— 或许,人类与蚊子的战争,终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终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