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沉寂许久的金融科技IPO,终于在低谷后迎来了一波集中冲刺潮。青民数科冲纳斯达克,赞同科技闯北交所,慧算账、宇信科技、中企云链等扎堆叩响港交所大门……这波看似冲劲十足的IPO“小高潮”,到底是回光返照还是行业新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企业的具体情况再下定论。
喜讯连连,IPO窗口期来了?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就有8家金融科技企业提交IPO申请,还有1家成功在美股上市,详情如下:
▪️青民数科(为汽车保险行业提供风险评估、增值服务及技术解决方案)
IPO时间:2025年1月28日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披露招股书
IPO场所:美国纳斯达克
IPO计划:拟以每股4美元至6美元的价格发行150万股股票,预计市值可达8300万至9000万美元。
▪️赞同科技(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及系统运维等信息化解决方案)
IPO时间:2025年3月6日向上海证监局提交辅导备案,3月12日获受理,6月30日北交所受理其IPO申请。
IPO场所:北京证券交易所
IPO计划: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7000万股,募集资金2.94亿元,主要投向新一代智慧云柜更新换代建设项目、银企金融协作平台建设项目、智言银行系统建设项目。
▪️慧算账(中国最大的中小微企业财税解决方案提供商)
IPO时间:2025年3月7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已是2023年以来第三次递交申请)
IPO场所:香港主板
融资情况:自成立以来,共经历9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超15亿元人民币,投资方阵容涵盖腾讯、小米、四川双马等明星机构。
▪️滴普科技(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IPO时间:2025年4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IPO场所:香港主板
融资情况:已完成9轮融资累计募资近20亿元,投资方阵容囊括了高瓴、IDG资本等一线机构,目前估值已达9.35亿美元。
▪️量化派科技(为多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IPO时间:2024年12月31日第四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前三次均未成功),2025年3月通过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4月7日正式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IPO场所:香港主板
IPO计划:拟发行不超过15,097,5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为了能成功上市,其已主动剥离高投诉率的助贷业务,进行去金融化转型。
▪️中企云链(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的最大提供者)
IPO时间:2025年5月6日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3年10月首次递表)
IPO场所:香港主板
融资情况:当前市场份额约为12.9%,该市场按2024年获得融资金额计,规模达3.5万亿元。
▪️富友支付(多领域数字化支付科技平台)
IPO时间:2025年5月9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前两次递交均失效)
IPO场所:香港主板
融资情况:目前已完成2轮融资,2024年市场份额0.8%位列行业第八,服务210万活跃客户,但此前曾多次被行政处罚。
▪️宇信科技(银行IT解决方案领域的龙头企业)
IPO时间:2025年6月18日向港交所递交二次上市(A+H)申请
IPO场所:香港主板
IPO计划:截止2025年7月中旬,其总市值约为212.91亿元,总股本7.04亿股。预计最快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上市。
▪️华通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客户洞察和营销解决方案等)
IPO时间:2023年12月22日秘密递表,2024年11月22日公开招股书,2025年4月1日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
IPO场所:美国纳斯达克
IPO情况:首日发行价为4美元,发行437.5万股,此次IPO全部募资总额为2012.5万美元。上市首日股价暴涨400%,市值达7亿美元。
市场升温,释放了哪些信号?
看起来,多数拟上市企业都更倾向于在港股上市。这也不难理解,毕竟2020年底蚂蚁集团“A+H”上市被暂缓后,监管进一步收紧,加之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影响,企业IPO难度愈发增大。
站在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无论是发展一日千里的AI,还是早已箭在弦上的国际化布局,都得靠上市融来的真金白银铺路。
而港交所在2023年推出18C章改革,以及后续下调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等措施,无疑都是在为企业IPO“松绑”。权衡利弊之下,结果自然显而易见。
但松绑不等于解绑,当前IPO常态化监管下企业想拿到上市门票,要么是敢啃硬骨头的技术派,要么是早就把合规刻进DNA的老江湖。
这波IPO爆发实则也不是普涨,而是监管筛滤过后的精准爆发。能递表的企业,都攥着三把 “通关钥匙”。
其一,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是立足之本,要以硬核研发构筑护城河;其二,合规风险管理是生存底线,数据安全、牌照资质等硬指标容不得半点侥幸;其三,投资者价值创造逻辑是长久之基,必须用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证明成长潜力。这不仅是上市策略的最优解,更是行业进化的底层逻辑。
( PS:经历了监管寒冬和巨头折戟,加之近两年日益严峻的新股破发现象,资本也学聪明了,不再听故事,只认现金流,没盈利的得说清技术怎么变现。这种转变对市场而言虽然存在阶段性痛苦,但对整个行业规范而言却属于良性发展。)
纵观这些金融科技企业的上市历程,不难看出市场早已撕下“唯规模论”的滤镜,这场上市竞赛的终局,也从来不是敲钟瞬间的高光,而是能否以技术创新穿越周期,以合规基因抵御风险,最终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浪潮中,走出一条从资本认可到社会价值共生的长久之路。
换句话说,以后现在再想走PPT变现和圈钱跑路的路子,难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