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开心市民小谢,名优水产品养殖实用新技术,《水生态学杂志》,水产学报。
陕西男子钓到未知淡水鱼
2025年7月16日,IP地址为陕西的博主“@开心市民小谢”发布了一则自己夜钓中鱼的视频。视频中周围的环境漆黑一片,我们可以看到灯光照射的水中,有一条鱼被博主慢慢地从水中往岸边拉。
![]()
刚开始看这条鱼有点像体型较大的黄辣丁,那个体态和颜色非常像。但随着其被越来越近,根据各鱼鳍的细节和体型,看起来是似乎更接近牛尾巴了?不过现在判断可能还太早了,鱼都还没有被钓上来呢,也许钓上来一看就能明确了?
![]()
结果鱼被成功拉上岸放进了网兜后,博主反而是完全纳闷了,他表示:“这是什么鱼?不像黄辣丁呀!”
![]()
我们仔细看看这条鱼的特征,其明显是鲿科物种,拥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它的鱼体偏修长,前部略圆而后部侧扁,尾柄相当细长;头部短而且有点扁扁的,枕骨直接裸露,鱼嘴很小且是下位呈弧形的,这么看有点像是马嘴,颌部生青黑色触须,有几对倒是看不清,但是最长的那对甚至延伸到了胸鳍;体表没有零偏,侧线很平直,背部是灰褐色的,体侧有点泛黄,腹部则颜色变淡;各鱼鳍都是越靠近边缘越黑。
![]()
尾鳍的分叉很明显,上下叶等长而圆钝;背鳍上明显有硬刺,胸鳍似乎也有,因为离水后还是很笔直。根据博主的手作为参考物,其体长应该超过20厘米。
这是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啊!是一种淡水的经济鱼类,据说肉质很细嫩,味道也蛮鲜美的,不过我压根没吃过。它们在野外的种群数量很健康,人工养殖也较为发达,这么看来应该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的。
![]()
说个它流传最广的民俗俗称,你肯定是认识,那就是“江黄”。
近似物种
鲿科内的许多物种长得都很相似,也难怪网友们很容易会认错。
首先看这些网友,他们觉得博主钓到的就是黄辣丁,并且因为这条瓦氏黄颡鱼的体型明显大于黄辣丁,于是表示"黄辣丁成精了"!
![]()
黄辣丁的学名是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怎么跟瓦氏黄颡鱼的名字这么像?因为它们都是鲿科黄颡鱼属的物种,确实就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亲戚!但它们的外形还是有差别的,先是体型差异就很大了,黄辣丁其实最大能长大25厘米,但大部分都是10厘米以下罢了,体重就几百克;而瓦氏黄颡鱼最大的个体能超过30厘米,寻常的个体也都能有15厘米左右,体重都是按公斤算的。
它们的体色分布差异不算大,但是普通的黄辣丁会明显会更鲜黄,并且带有宽长黑色断纹。头部的特征差别就很大了,黄辣丁的头部则更显平扁宽阔,吻钝,形态像月牙,口裂横大而唇厚,上颌须最长也就是到胸鳍基部;瓦氏黄颡鱼的鱼嘴的口裂较小,吻部钝圆近锥形,颌须粗壮,末端远超胸鳍基部。然后是瓦氏黄颡鱼背鳍刺长于胸鳍刺,黄辣丁刚好是反过来的。瓦氏黄颡鱼的尾鳍深分叉且上下叶等长,黄辣丁的尾鳍下叶稍短。
![]()
还有网友怀疑是牛尾巴,所谓的牛尾巴指的是黄河拟鲿(Pseudobagrus hwanghoensis),也是鲿科的物种,不过是拟鲿属的物种。
![]()
黄河拟鲿的体长可达半米,明显大于瓦氏黄颡鱼,并且黄河拟鲿的体高明显隆起,尾柄虽然粗短,但是非常的修长,体态跟瓦氏黄颡鱼完全不一样。另外,黄河拟鲿吻部钝圆,头宽显著大于头高,口裂下位,唇完整无裂。体色整体金黄色无显著斑纹;黄河拟鲿尾鳍尾鳍不对称,上叶显著长于下叶。
![]()
这两个物种对比起来没啥压力,我甚至不用放对比图。
还有网友不知道是认错了还是纯粹要吓唬博主,居然说他钓的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表示:“恭喜你,马上银手镯就来了!”
![]()
他们如果不是开玩笑,估计是将其认成了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就是俗称的芝麻剑。斑鳠正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而且也是鲿科的物种,不过是属于半鲿属的。
斑鳠跟瓦氏黄颡鱼的差异就更明显了,基本上没有认错的可能性!咱就不去对比更多的细节,你就这么随便一看,就会发现斑鳠的体侧有非常多大小各异的黑色斑点,甚至背鳍、脂鳍和尾鳍有也都有黑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