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有一位传奇人物——露易丝·海。她童年饱受继父虐待,成年后深陷贫困,更历经癌症折磨。然而,这位看似命运多舛的女性,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和作家,被《纽约时报》誉为“新时代的女王”。她的著作全球销量超千万册,演讲场场爆满。许多人好奇:她是如何在绝境中实现命运逆转的?
![]()
在著作《心的重建》中,露易丝·海分享了她的经历。她指出,改变命运的并非贵人相助或好运降临,而是源于内心坚定的信念。基于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她提出了“无限心灵”的概念:“我们的生活始终与无限心灵紧密相连。这股力量深藏内心,是我们更本质的特性,它指引行动,塑造命运。”
《心的重建》绝非空谈的心灵鸡汤。露易丝·海结合自身经历,与临终关怀专家大卫·凯思乐共同完成此书,揭示了现代人对“失去”的恐惧。书中阐明,人到晚年,高品质的生活在于做好以下三件事:
![]()
正版全4册 露易丝海 生命的重建+生命的重建正念篇+生命的重建问答篇+心的重建+爱 心理健康心灵疗愈
一、直面痛苦,不与情绪对抗
书中讲述了一位丧偶女性的故事。丈夫离世后,她强忍悲痛,装作若无其事地工作。直到一天,她在会议室突然晕倒。医生诊断为“心碎综合征”——因长期压抑悲痛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身体远比言语诚实,它会以疾病反抗情绪的掩饰。
露易丝·海认为,哭泣、失眠、食欲不振等并非“软弱”,而是身心发出的求救信号。承认“我现在很糟”,是好转的第一步。晚年历经世事,何必为过往遗憾忧愁?人生如书,翻过的篇章就让它过去,空白的页面等待书写。唯有放下包袱,才能轻松迎接新生。
二、放下执念,坦然接纳离别
人生如旅,有聚有散。晚年需习惯离别。亲人、朋友、伴侣的离去是自然规律,无人可避,我们自身亦然。世界并非归属,我们只是过客。因此,与其紧抓已逝之物,不如学会接受,珍惜眼前人。放下执念,心灵轻盈,生活自得。
书中提到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他闭门不出,终日凝视照片,沉溺于痛苦和思念。子女担忧陪伴,他却走不出阴影。直到目睹邻居老人与孙辈同乐,他才幡然醒悟,开始接受现实,珍惜子女相伴。一同旅行、做饭的生活,重新焕发了滋味。
三、享受独处,远离消耗,回归真实
“独处非孤独,而是与内心对话的盛宴。”卓别林晚年远离社交,独自写下人生感悟;杨绛先生晚年闭门著书,在宁静中完成《我们仨》,诠释了“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独处的真谛,如《阿甘正传》所言:“成熟是不断舍弃的过程,要清楚自己最看重什么。”
学习独处,可从细节入手:远离攀比是非的圈子,少议他人闲事,将精力投入愉悦身心之事。有人爱读书,有人钟情绘画。西班牙117岁长寿老人莫雷拉,每日清晨读书,任思想翱翔。
一位老人退休后疲于应酬,内心空虚。他决定回到乡下,在种满花草的小院里,每日清晨浇水、读书,或独自登山,呼吸清新空气,感受自然。远离消耗精力的人与事,他终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以上便是美国心理学家露易丝·海留给后人的智慧箴言。一篇文章难以尽述《心的重建》的精彩,它值得反复品读。
《心的重建》于1984年出版。露易丝·海以自身和来访者的故事启迪读者,拨开人生迷雾,赋予治愈伤痛和重启生活的勇气。该书反响巨大,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蝉联榜首50周,至今被译为26种语言,畅销35国,销量超5000万册!
心理专家张德芬评价:“若你遭遇重大失去,如分手、离婚、失业、亲友离世,此书会有所助益。”樊登也多次推荐:“极具指导意义,堪称心理治愈的工具书。”
在《心的重建》中,每个人都能照见自己,找到救赎之方。露易丝·海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信念的力量,能潜移默化改变行为,影响人生。”
若你也在失去的漩涡中挣扎,《心的重建》会如一双温柔的手,托住下坠的灵魂,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困境,重获内心的安宁与归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