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时期,杭州是南方的一大城市,靠着钱塘江边的位置,原本还算繁华,但到了宋仁宗在位的时候,老天爷可就不讲情面了。1040年左右,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搞垮了庄稼。
先是洪灾冲毁了稻田,接着旱灾又让剩下的粮食颗粒无收。官府统计,当地粮食储备快空了,老百姓纷纷涌进城里找饭吃,结果城里也缺粮,大街小巷都是饥民,人们饿得皮包骨头。
![]()
史书描述,当时杭州的街头,孩子哭、老人喘,有人甚至活活饿死在路边。官府忙着开仓放粥,但那点救济只够勉强填肚子几天,饥荒压力越来越大,整个城市像踩在火坑上一样,随时可能崩盘。
为啥这事这么大呢?你想啊,杭州在北宋就是个重要据点,人口多、贸易兴隆,可灾荒一来,商业停了,失业率飙升,年轻人找不着活干,百姓没钱买米买盐。
官府急得团团转,要是再这么下去,整个城市的经济就得垮掉,饥民闹事都不是啥新鲜事。范仲淹就是在这时候被派到杭州当官的。
![]()
范仲淹是北宋的名臣,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那种名句的人,他刚上任一看,天啊,这局面比他想的还糟。老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直发抖,眼瞅着就要大规模饿死了。可粮食短缺是死结,光靠发救济粥根本解不开。
范仲淹知道,直接派粮食是短效的,得找个法子让大家都有事干、有钱赚,才能真正活命。他调查发现,杭州的失业者多是小商贩和农民,他们有力气但没地方使。
![]()
灾民越堆越多,城里的气氛一片死寂。范仲淹想,这事儿不能硬撑了,得找个活计让百姓动起来。过渡到第二章,你看啊,从灾情到想办法只在一念间,范仲淹可不是墨守成规的主儿,他立刻想到一个奇招。
划龙舟就能救命?
就在大家绝望透顶的时候,范仲淹召集衙门开会,开口就提了个“馊主意”:办大型划龙舟比赛!一听这话,下属们全傻眼了。啥?龙舟赛?这不就是端午节的娱乐活动嘛,人都快饿死了,还玩这花活儿?范仲淹却不慌不忙。
他解释说,龙舟赛不是胡闹,而是刺激经济的大招。道理很简单:官府出钱雇百姓造龙舟、准备比赛,这活儿轻松,能让失业者挣工钱;办比赛时,外地商人肯定来观光购物,商业活动就活络了。
![]()
范仲淹的依据是杭州的老传统:这里靠着钱塘江,每年端午赛龙舟都热闹,人们爱凑这个热闹。
他让衙门组织起队伍,招募工匠先造几十艘新船,同时雇人当桨手、鼓手。官府付工钱时,用粮食或现金结算,确保家家都能买米吃饭。
范仲淹强调,这法子不光解决了肚子问题,还能让大伙儿提振精神,困苦时忙点事儿,反而能忘掉苦难。说干就干,官府贴出告示,鼓励富人出钱赞助比赛。
![]()
老百姓一听,能干活儿还能领钱吃饭,立马有人报名。短短几天,河道边就热火朝天,造船的劈木材,备赛的练划桨,灾民情绪从绝望转向希望。
范仲淹这一招可不是天马行空。他是北宋治理经验丰富的官,早年干过类似事。比如在其他地方救灾,他就用过“以工代赈”的法子,就是通过公共工程让大家劳动换饭吃,避免直接施舍养懒汉。
![]()
这回在杭州,他结合龙舟文化,既实用又接地气。过渡到后续,龙舟赛真的能办起来吗?它真能解决眼前的饥荒吗?范仲淹心里有谱儿,但大伙儿还在半信半疑。
龙舟赛背后的经济账
范仲淹顶着压力搞龙舟赛,效果究竟咋样?还真没让人失望。官府一号召,西湖边立马热闹起来。
富商们一看连太守都带头游湖,纷纷掏钱赞助比赛;工匠们忙着造新船、修旧船;小贩们挑着担子卖茶水点心;连平时在码头扛包的汉子,也当起了龙舟桨手,每天能领工钱换粮食。
![]()
更绝的是,外地游客听说杭州办大赛,一窝蜂跑来凑热闹。西湖边的酒楼、客栈全住满了人,卖扇子的、唱曲儿的、划游船的,全都忙得脚不沾地。
范仲淹自己天天在湖上设宴,表面是吃喝玩乐,实际是给富商们“打样”,你们看,钱花出去,穷人就有活路了。
![]()
但这事儿传到京城,可把监察官气坏了。他们连夜写奏折骂范仲淹:“杭州闹饥荒,你不想着省吃俭用,反倒搞龙舟赛浪费钱财,这不是往灾民伤口上撒盐吗?”连宋仁宗都惊动了,亲自下旨质问。
面对朝廷压力,范仲淹不慌不忙写了份报告,句句说在点子上:“富人的钱袋子捂得紧,直接让他们捐粮肯定不乐意。可要是办比赛、搞宴游,他们花钱看个热闹,工匠小贩就能赚到糊口钱。一个人游湖花的钱,够养活几十个灾民!”这话可不是吹牛。
![]()
史书记载,那年从春到夏,西湖边人挤人,卖炊饼的老王一天能挣三升米,修船的刘木匠接了五单生意,连湖边擦鞋的孩子都吃饱了肚子。
三管齐下的救命策
龙舟赛只是范仲淹的第一步棋。他琢磨着:光靠富人游湖,养活的毕竟是少数。那些没手艺、没本钱的壮劳力怎么办?寺庙不是有钱吗?得让他们出把力!
范仲淹找来灵隐寺等大庙的住持,开门见山说:“现在人工多便宜啊!平时修个殿要花一百贯,如今五十贯就能干。你们把庙修气派了,香客更爱捐钱,这不双赢吗?”和尚们一算账,立马招工开干。
短短几个月,杭州二十多座寺庙同时动工,瓦匠、漆工、挑土工全有了饭碗。
![]()
更绝的是第三招,粮价大战。当时杭州米价疯涨到一斗120文,百姓根本买不起。范仲淹却突然贴告示:官府收粮,每斗给180文!下属们差点晕过去:“大人您疯啦?这不得掏空库房?”其实范仲淹早看透了商人的心思。
高价消息一传开,外地粮商连夜运粮来杭州,码头挤满了运米船。等粮食堆成山,范仲淹突然打开官仓放粮,还宣布:“灾民免费领米!”粮商们傻眼了:运回去亏得更多,只能就地甩卖。
![]()
不到半月,米价暴跌到一斗100文,比灾前还便宜。这套组合拳下来,杭州城彻底活了:划龙舟的养活服务业,修寺庙的吸收壮劳力,粮价调控让穷人吃上饭,史书称这三招为“荒政三策”,专治各种饥荒。
从杭州饥荒到现代启示
这场大饥荒的结局出人意料。同年江浙一带饿死不少人,唯独杭州“民不流徙”,街上连乞丐都少了。更神奇的是,900多年后地球另一头也上演类似剧情。
![]()
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杭州灾民处境一模一样。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政府出钱修水坝、建公路(类似范仲淹的大兴土木);鼓励富人消费刺激市场(好比龙舟赛带动旅游);国家调控农产品价格(宛如粮价大战翻版)。
经济学家凯恩斯后来总结:经济危机时,政府就得主动花钱创造就业!这套理论被捧为20世纪伟大创新,可范仲淹在北宋早就玩透了。
![]()
为啥古人智慧能穿越时空?核心就一条:让钱流动起来。富人捂着钱袋子,穷人饿肚子;富人敢花钱,穷人就有生计。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闹饥荒,地方官禁止游船,结果船夫失业、富商关起门吃喝,灾情反而加重。后人对比范仲淹的案例,直叹“不通时务”。直到今天,各国遇到经济低迷,首选还是发消费券、搞基建、办盛会,杭州西湖的龙舟桨声,就这样回荡了九个世纪。
孤山亭下的回响
范仲淹去世后,杭州百姓在孤山建了范公祠,香火延续百年。2005年西湖改造,人们又立起“范公亭”。
![]()
这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臣,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忧患意识不是守穷等死,而是用智慧激活生机。当龙舟划破钱塘江的愁云,当粮商在码头急得跳脚,当佛寺的钟声伴着工匠的号子响起,救一城百姓的,从来不是粮食,而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