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湿邪如油入面”,三伏天闷热夹湿,体内湿气堆积易引发秋冬关节痛、乏力腹胀。厨房里几把豆子、半块冬瓜,实为老祖宗留下的“祛湿密钥” 。
一、赤小豆冬瓜汤:湿热体质的“清爽扫帚”
核心功效
- 赤小豆:利水消肿,针对小便短赤、下肢浮肿(务必区分圆红豆与细长赤小豆,后者祛湿力更强);
- 冬瓜:连皮煮保留96%的钾元素,促进钠代谢,缓解晨起脸肿。
素材来源于网络
升级配方
- 赤小豆50g + 带皮冬瓜300g +炒薏米30g(干锅炒黄减寒性)+ 陈皮5g(防胀肚)。
关键步骤
- 赤小豆冷水泡2小时,缩短煮制时间;
- 冬瓜刷净外皮,瓤去籽留用(籽晒干可另煮水);
- 豆类先煮40分钟,再下冬瓜煮15分钟,关火焖10分钟释放胶质。
适配人群:头面油腻、午后腿胀者,晨起空腹喝1碗搭配玉米馒头。
素材来源于网络
二、红豆薏米汤:水肿虚胖的“排水引擎”
避坑要点
- 食材正解:必选细长赤小豆(非圆红豆),生薏米寒凉需干锅炒至微黄;
- 黄金配伍:加芡实15g固肾防利尿过度,寒性体质添红枣5颗。
体质定制方案
- 湿热质(舌苔黄腻、痤疮):原方+绿豆30g;
- 寒湿质(怕冷便稀):去薏米+生姜3片。
禁忌提醒:孕妇禁用薏米,阴虚口干者慎用。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三、四神排骨汤:脾虚湿困的“长夏守护方”
千年组方原理
- 茯苓利水渗湿 + 芡实固肾止泻 + 莲子清心除烦 + 山药补脾养胃,四味甘平药材协同增强脾胃运化力。
素材来源于网络
家常做法(3步出鲜汤)
- 排骨300g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去腥;
- 茯苓/芡实/莲子/山药干各20g浸泡30分钟(鲜山药切块替代);
- 所有材料加1.5升水,大火沸后转小火炖1.5小时,出锅前10分钟加枸杞。
素材来源于网络
伏天加强版
- 疲劳嗜睡:加五指毛桃30g(补气带椰香);
- 大便黏马桶:加炒白扁豆20g。
三碗汤的“时辰喝法”指南
- 晨起脸肿→ 赤小豆冬瓜汤(快速排水) + 午饭后散步30分钟;
- 午后昏沉→ 红豆薏米汤(加话梅3颗生津) + 按揉丰隆穴;
- 腹胀纳差→ 四神排骨汤(添山楂3片促消化) + 睡前热敷肚脐。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中医叮嘱: “湿非一季之患,祛需三月之功”——三伏连喝21天,每周3-4次,助你秋冬关节不沉、腰腿不酸!
【食材挑选贴士】
- 赤小豆:选暗红色、腰形细长,煮后汤色深红为佳;
- 茯苓:真品咬之不粘牙,假货多用薯块冒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