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2023年9月22日抛出这么一句话,直接点出了中欧汽车贸易的痛点——
中国电动车发展太快,导致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卖车越来越不容易。这话不光承认了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实力,还暴露了欧盟内部的矛盾。
哈贝克是绿党出身,本职工作就是管经济和气候事务,他这话其实反映了德国对华贸易的现实担忧。
德国车企像大众、宝马这些,在中国有大把生意,出口额一年上百亿欧元,要是惹了中国,报复措施一来,损失可不是闹着玩的。
哈贝克1969年出生在吕贝克,一个靠近北海的小城,早年不是搞政治的,而是作家。他和老婆一起写童书和小说,出了好几本,在德国文化圈有点名气。
2001年,哈贝克才加入绿党,从地方议会干起,一步步爬到州副州长,管环境和能源。
2018年,哈贝克当上绿党联合主席,2021年大选后进了联邦政府,当副总理兼经济部长。任职期间,他推动德国能源转型,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转向可再生能源。
但在对华政策上,他一直强调合作大于对抗,因为德国经济太依赖中国市场了。
2025年,德国提前大选后,绿党成绩不佳,哈贝克5月卸任部长职位,现在主要在党内活动,偶尔评论气候议题。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的背景
欧盟委员会2023年9月13日启动调查,怀疑中国车企靠补贴低价倾销。法国那边推得很猛,因为他们的雷诺、标致这些本土品牌受冲击大。
法国汽车业更依赖欧洲市场,中国电动车进来,价格低,性价比高,直接抢份额。
德国就不一样了,大众在华有合资厂,宝马、奔驰在中国卖得火热,2023年前三季度对华出口就数百亿欧元。
哈贝克担心调查会引发中国反制,德国车企首当其冲。法国想保护本土,德国怕伤到自己在华利益,这分歧从调查一开始就摆在那。
中国电动车这么猛,主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完整。中国在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上领先,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掌握了关键技术。
政府补贴刺激了国内需求,产量上去了,成本就下来了。欧洲消费者一看,中国车便宜又好用,销量蹭蹭涨。
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翻倍,小鹏、蔚来这些品牌开始在挪威、德国设店。
德国车企转型是慢了点,传统燃油车厉害,但电动车电池依赖中国供应商。要是加关税,短期护了欧洲产业,长远看可能延缓创新。
哈贝克的话其实在说,贸易不是零和游戏,中国聪明的地方在于快速适应电动化潮流,德国得跟上节奏。
欧盟内部闹分歧也不是新鲜事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支持调查,德国总理朔尔茨和哈贝克则低调反对。哈贝克在论坛上承认德法立场不同,这是欧盟高官第一次公开说破。德国汽车协会也发声,说惩罚措施会害了大家。
全球汽车业正从燃油向电动转,中国抢了先机。如果欧美不加速,市场份额就丢了。哈贝克强调,需要通过谈判解决,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加关税。
那时候,德国网民在社交平台上议论纷纷,有人说保护主义会让所有人买单,开放合作才对头。
调查推进到2024年,欧盟6月12日公布初步结果,对中国车企加征17.4%到37.6%的临时关税,从7月4日起生效。
中国商务部马上反击,6月21日启动对欧盟猪肉的反倾销调查。猪肉是欧盟对华出口大头,西班牙、荷兰这些国家叫苦。
10月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最终方案,关税最高35.3%,从10月31日起实施五年。德国投了弃权票,没支持也没反对,显示出内部纠结。
中国车企受影响,出口欧洲销量下滑,但他们转而本地建厂,像比亚迪在匈牙利设厂,避开部分关税。
哈贝克2024年6月访华,正好赶上关税风波。他在北京见了中国商务部长,讨论电动车合作,但关税是绕不开的话题。
访华后,他说欧盟关税不是惩罚,而是纠正不公平补贴。话说回来,这趟访华没解决根本问题,中欧谈判从2025年4月10日开始,用最低价格机制取代关税。
谈判在北京和布鲁塞尔轮流开,焦点是公平规则。中国车企调整策略,在欧洲投资建厂,雇本地工人,拉动就业。
欧盟这边,本土车企加大研发,特斯拉在德国建厂,大众推新电动车型。
2025年7月,中欧贸易摩擦还在继续。谈判进展缓慢,中国提出反制措施,欧盟内部意见不统一。德国新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更务实,强调供应链稳定。
哈贝克卸任后,德国经济部换人,但电动车议题没变。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在欧洲稳住,2025年上半年销量回升,因为消费者还是看重性价比。
全球来看,电动车是绿色转型关键,中国领先带动了电池技术进步。欧盟如果一味保护,可能错失合作机会。
发达国家面对新兴市场崛起的尴尬
中国从汽车进口国变成出口强国,用了不到20年。德国车企曾经主导市场,现在得学着适应。哈贝克的话接地气,直戳痛点:聪明不是坏事,竞争推动进步。
欧盟需要加快创新,提升竞争力,而不是靠壁垒。长远看,中欧在电动车领域有共赢空间,中国提供低成本技术,欧洲贡献设计和标准。
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缩小,电动车进口虽降,但合资项目增多。
德国经济面临挑战,汽车业是支柱,占GDP不少。哈贝克任内推动脱碳,电动车转型是重点。但地缘因素干扰,像俄乌冲突影响能源,间接打击车企。
中国市场对德国太重要,2024年德国对华出口超千亿欧元。
哈贝克强调,贸易平衡需对话解决。卸任后,他继续在绿党发声,支持可持续合作。欧盟和中国谈判预计年底有结果,如果达成协议,关税可能调整。
哈贝克言论的影响不止贸易层面。全球产业变革加速,中国在电动车上的聪明之处在于规模效应和创新速度。
德国车企开始加大在华投资,宝马扩展沈阳工厂,大众推电动平台。欧洲消费者受益,电动车价格降了,选择多了。
负面看,贸易摩擦增加不确定性,企业供应链调整成本高。中国车企面对关税,出口转向东南亚和拉美,分散风险。
2025年7月,德国汽车业仍在低迷,大众裁员计划公布,工会抗议。欧盟整体,电动车渗透率升到20%,但落后中国。
未来,中欧合作可能通过技术共享实现共赢。中国企业欧洲建厂,创造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哈贝克的话像个警钟,告诉大家别小看对手的聪明,得靠实力说话。
这事从2023年言论到2025年谈判,是中欧经济关系缩影。德国平衡利益,中国维护出口,欧盟求统一。聪明不是问题,关键怎么用。希望通过对话,双方都受益,避免贸易战升级。
参考资料:
1、中国汽车产业:该走怎样的路 央视网
2、投票通过后,欧盟对向绿色产业转型更焦虑了 观察者网 2024-10-11
3、为什么说欧盟对中国汽车展开的调查注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电科技 2024-09-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