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多位老人在山东聊城一肯德基门店内占座却不消费,引发热议。视频显示,老人们聚在一起纳凉聊天,有的围成一桌打起扑克牌,还有个别老人不脱鞋躺在座位上睡觉。不少网友表示,老人们的行为不妥,对餐厅生意会有所影响。
7月21日下午,肯德基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回复极目新闻记者称,肯德基餐厅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即使不消费,也可坐在里面。针对“有老人长时间占座或影响其他顾客正常消费”的问题,上述工作人员表示,门店人员一般会进行劝解,餐厅经理也会根据工作经验处理,他会将上述情况反馈给聊城当地肯德基有关部门进一步了解。
画面中,老人们围坐聊天、打扑克,甚至有人脱鞋躺在座位上睡觉。面对这一现象,肯德基官方回应称:“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即使不消费也可坐在里面。”这一表态,与国内许多餐厅“不消费就请离开”的常态形成鲜明对比。
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品牌在中国市场长期奉行“开放包容”的待客之道,无论消费与否,都允许顾客入内休息。而多数本土餐饮企业则对“占座不消费”行为较为排斥,甚至直接驱赶。这种差异背后,不仅是商业策略的不同,更折射出服务理念的差距,我们的中餐厅,能否从洋快餐的人性化服务中学到什么?
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品牌对“占座”行为的宽容,并非偶然,而是其商业逻辑的一部分。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即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社交场所。肯德基、麦当劳虽以快餐为主,但也借鉴了这一理念,通过开放的环境吸引各类人群,包括学生自习、上班族短暂休息,甚至老人纳凉。这种包容性无形中提升了品牌亲和力。
许多老人虽然自己不消费,但可能带着孙辈光顾。允许他们纳凉,实则是培养下一代消费者的隐性策略。此外,开放的用餐环境能吸引更多路人进店,间接带动消费。
洋快餐的标准化运营使其对“占座”行为有统一应对方案,只要不影响其他顾客,一般不强行驱赶。这种策略减少了因争执引发的负面舆情,反而赢得“人性化”口碑。
相比之下,大多数中餐厅对“占座不消费”容忍度极低,甚至直接拒客。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这几点:一是中式餐饮尤其是小餐馆,主要依赖高翻台率盈利。一桌客人占用座位两小时却不消费,对老板而言是直接损失。而肯德基的盈利更多依赖标准化产品和规模化运营,对座位周转率的依赖较低。
二是许多中餐厅仍停留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思维,缺乏“顾客体验优先”的服务意识。而肯德基等国际品牌更注重长期用户粘性,愿意为品牌形象牺牲部分短期利益。
完全照搬肯德基的模式并不现实,但中餐厅至少可以在以下几点做出改进,比如在非高峰时段允许短暂休息,但避免长时间占座;划分“消费区”和“休息区”,既满足纳凉需求,又不影响正常营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人扎堆肯德基纳凉,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城市公共休息空间不足,而商业场所成了无奈之选。与其单纯批评老人“占便宜”,不如思考如何完善公共设施,比如 社区应增设更多免费纳凉点,减少老人对商业场所的依赖;政府可鼓励企业提供公益服务,比如对开放休息区的商家给予税收优惠;公众需多一份包容,毕竟每个人都会老去,都可能需要一处遮阳避雨的地方。
肯德基的“来者皆是客”理念,值得中餐厅借鉴,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商业环境能否在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当越来越多的老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在酷暑中无处可去时,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几家“不赶客”的餐厅,而是一套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真正人性化的社会,不应该让老人只能去肯德基纳凉,也不应该让商家在“赚钱”和“行善”之间艰难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