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迷雾笼罩、北风吹拂的无垠大海背景下,它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遗物——庞大、棱角分明,几乎带着哥特式的风格。它的轮廓毫不追求流线型,也不试图迎合现代造船的审美标准。它不隐藏自己,而是高调亮相。
![]()
“彼得大帝”号在港口。
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彼得大帝”号,是世界上最大型的作战舰艇之一,北方舰队的旗舰,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后遗产——当时的海军力量不是以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数值来衡量,而是以钢铁吨位、航速节数,以及能够同时发射足以让一支航母编队从海面上消失的导弹数量来定义。
该舰排水量达25,860吨,长度接近一个半足球场,高度相当于一栋20层楼的建筑。“彼得大帝”不仅是一座漂浮的城市、一座战斗基地、一整套武器系统,还是一个象征。它是1144.2型“奥兰”级核动力巡洋舰中唯一仍在服役的舰艇,也是该系列最后一艘,原本设计用于对抗敌方航母编队。
![]()
图为核巡“彼得大帝”(左)与“乌斯季诺夫元帅”号。
在这个由小型、快速、“数字化”舰艇主导的时代,它依旧是一座纪念碑,象征着苏联工程天才不屈的技术伟力。
力量的建筑:巨兽是如何建造的
提到“彼得大帝”号,人们很少会想到它的走廊——但这恰恰是最该被记住的部分。在这艘舰体内部,有超过 20公里 的通道系统,比很多中等欧洲城市的地铁线路还长。在这条横跨六层甲板和八个结构层级的迷宫中,驻守着744名船员——几乎是一整座漂浮在海上的村庄。
舰上的官兵、军士、海军士兵和飞行人员分布在 1600个舱室 中,从一人间、两人间舱室,到可容纳三十人的集体寝舱一应俱全。这是一套可以在无补给状态下自主生存数月的自治系统。
![]()
图注:2010年5月的“彼得大帝”号
巡洋舰的舰体采用多层装甲设计,可承受冲击与震动,适应极端的温差与压力变化。其 28.5米的舰宽 和 10.3米的吃水深度,是操控性能、稳定性与武器系统布局之间的妥协与平衡产物。
上层建筑高59米,宛如一座悬崖矗立在主甲板之上,上面密布着雷达、天线与武器系统。从舰首到主桅杆,每一处结构都服务于战斗目的——降低阻力、提升操控、增强火力。
![]()
图注:2010年航行演训期间的舰上演习
但真正的建筑难点,并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系统的融合。在同一艘舰体上,原子能动力系统、蒸汽涡轮机、燃气轮发电机与锅炉和谐共存。这不是落后的技术,而是一种工程上的共生体——即便一个系统失效,其它系统依然可以维持战斗舰艇的运作,不至于导致灾难性后果。
核能之心:足以点亮一座城市的能量
在所有关于“彼得大帝”号的报道中,有一个听起来像科幻小说却是现实的事实:该舰配备了两座KN-3核反应堆,每座功率达150兆瓦,为舰艇提供了无限的航程。这意味着它可以完全脱离油轮、基地和后勤保障而独立存在。从理论上讲,这艘巡洋舰可以在海上航行几十年,其唯一的限制因素是食品储备和舰员的精神状态。
![]()
2011年4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前排最左)访问北莫尔斯克期间,曾率代表团登上“彼得大帝”号参观。
但最令人震撼的,是它所拥有的能源规模。总功率为300兆瓦。作为对比,一艘普通核潜艇的输出功率只有10至20兆瓦。而“彼得大帝”号简直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微型核电站。专家估算,它的能源系统足以为一座拥有15至2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电力和热能。这意味着,这艘舰船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平台,它还是一个可以机动部署的能源枢纽,理论上可以支持的不只是自身,还包括整个作战编队。
能够改变力量格局的武器:从“花岗岩”到“锆石”
如果说动力系统是“彼得大帝”号的心脏,那么它的武器系统就是铁拳——而这只拳头拥有多根手指,具备多种打击能力。其核心武器是20枚P-700“花岗岩”导弹——这是一种具备高度自主性的打击系统,能够编组作战,在飞行过程中相互通信并按目标优先级自动分配打击顺序。它的射程可达700公里,飞行速度介于1.6至2.5马赫之间。每枚导弹携带750公斤的高爆战斗部,在需要时甚至可配备500千吨当量的核弹头。作为比较,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当量仅约为15千吨。
![]()
巡洋舰值更长官的嘉奖证书
最致命的并非威力,而是智能作战系统。当发射「花岗岩」导弹时,一枚弹体跃升至最高空扫描无线电地平线,并将数据传送给其余保持「掠海模式」飞行的导弹——后者几乎贴着浪尖飞行。若领航弹被击落,其职能将由另一枚导弹自动接替。
2016年有消息称,巡洋舰将在现代化改造中换装3S14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口径」「缟玛瑙」导弹,更重要的是「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后者速度超8马赫,射程达1000公里。若升级完成,「彼得大帝号」将成为全球少数能发射高超音速武器的战舰。
![]()
“彼得大帝”(后方)与英国皇家海军“龙”号护卫舰同行
即使不考虑“锆石”,该舰的现有武器库也极具威慑力。S-300F“堡垒”海基防空系统配备96枚垂发导弹,打击高度达25公里、射程达90公里,为巡洋舰及其编队提供强大的防空保护。更近距离的防御由“匕首”系统承担,配备128枚导弹,覆盖中近程防空。而六套“Kortik”(俄语意为短剑)近防系统则构成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在离甲板300米的距离内拦截来袭反舰导弹。
舰上生活
在“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上,配有澡堂、桑拿房、一个尺寸为6×2.5米的泳池、带健身器材的健身房、设有手术室、X光设备和牙科诊室的医疗舱。甚至还有钢琴和台球桌——这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在长期航行期间维持官兵的心理健康。
![]()
在“彼得大帝”号上配备了浴室、桑拿房、一个6米×2.5米的游泳池、带健身器械的健身房、带手术室、X光设备和牙科设备的医疗舱。
伙食为每日五餐,营养均衡。在这方面的自主保障能力为60天。但即便如此,舰员们仍要经历心理和身体上的考验:每班值勤8小时,核反应堆的噪音、有限的空间、与外界失联的状态等。舰内配备的电视演播室和12台安置在舱室内的电视并非奢侈之举,而是为了监控官兵的心理状态。所有屏幕播放的内容都一致,这是维持统一信息环境的手段。
![]()
舰上部署有卡-27、卡-29和卡-31直升机。
飞行人员受到特别关注。舰上部署有卡-27、卡-29和卡-31直升机。卡-27用于搜寻潜艇,卡-29用于登陆作战,卡-31则承担雷达预警任务。直升机甲板与机库可同时容纳两架直升机。
结语
2010年,“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完成了近几十年来最宏大的一次远航——航经大西洋、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全程超过18,000海里,展现了俄罗斯在全球范围内投送军力的能力。2016年,该舰加入“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打击群,再次确认了其作为北方舰队旗舰的地位。
![]()
2019至2022年间,巡洋舰原计划进行深度现代化改造。
按照计划,这一阶段不仅包括反应堆和舰体的维修,还将更换武器系统、指挥系统、雷达系统和动力装置。预计改造完成后,舰艇将配备全新的雷达、数字化火控系统、通用垂直发射系统,甚至在未来具备安装激光武器系统的能力。
但在2023年,有消息称,随着其姊妹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完成修复重返服役后,“彼得大帝”号可能将被退役。次日,北方舰队的一位消息人士否认了这一传言。这说明该舰的命运正处于战略讨论的核心。一方面是其高昂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其无法被其他舰艇取代的独特作战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