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江河安澜、维系湖泊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强调碧水保卫战要促进 “人水和谐”,这一理念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的保护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江苏苏北地区,洪泽湖的保护治理正践行着这一理念 —— 随着退圩还湖生态工程的推进,湖区大面积养殖围网被拆除,许多为生态让步的养殖户面临着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让这些为生态保护 “舍小家” 的渔民,在转型路上 “富小家”,进而融入共同富裕的大潮?南京审计大学 “青茫行动组” 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岳洪江、冯素坤两位老师带领下,深入洪泽湖盱眙片区,聚焦退养渔民的可持续生计,展开了一场专题调研。
![]()
沿洪泽湖环湖公路前行,退圩还湖带来的生态巨变令人瞩目。路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标语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新打造的花境景观带中各色鲜花绽放,蝴蝶翩跹其间。继续前行至盱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广袤田野如锦绣画卷:绿油油的稻苗在微风中摇曳,与远处波光粼粼的洪泽湖构成壮美田园图景;纵横交错的水泥沟渠整齐划一,地下埋设的水管让灌溉更方便科学 —— 这片曾经的圩田,如今在退圩还湖工程后焕发新生。
![]()
调研团队首站走访了几户上岸渔民。谈及转型后的生活,一位大叔笑着说:“退圩还湖后刚上岸时,心里真没底。后来承包了一百多亩鱼塘养螃蟹,头两年确实难,全靠自己慢慢摸索,现在收入基本能赶上以前在湖里的时候了。” 他提到,村里退渔上岸的不少人都继续做养殖,旺季时还得雇几个工人,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
走进盱眙县养殖区,一位承包 700 多亩水域的渔民热情分享了转型故事。他坚持生态养殖模式,从不使用饲料,凭着三十多年的养殖经验,摸索出 “春天水浅助生长,冬天水深保存活” 的门道。养出的水产品肉质紧实、品质出众,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养鱼成本低、收入稳,螃蟹养殖虽有风险,但行情好的时候收益很可观。” 他笑着说,退圩还湖让湖水更清,反而让水产品更受欢迎。
![]()
在老子山片区,团队了解到,退圩还湖政策为渔民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地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切实缓解了渔民前期投入压力,让大家转型有了基本保障。不少渔民带着父辈传下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即便到新水域承包塘口,也能潜心摸索出独特的养殖规律,逐步适应新环境。部分养殖区域的保留,更让渔民得以在守护生态的同时,继续从事熟悉的养殖工作,在 “绿水青山” 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
调研中,盱眙推动生态与生计共生共荣的实践让人印象深刻。退圩还湖后整理出的水域上,光伏发电设施与珍珠养殖相映成趣,“渔光互补” 模式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盱眙大运河百里画廊” 串起生态景观与人文底蕴,为渔民铺就文旅增收新路径;芡实养殖区里,大片叶片铺满湖面,特色水产让渔民守着清水收获生态红利。从生态养殖到多元业态,盱眙用实践证明,退养渔民完全能在守护湖泊生态中实现共富,为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
蹲在养殖塘埂上听渔民算收益账,站在光伏板下看水珠从蚌壳滚落,走在高标准农田里感受稻穗沉甸甸的分量…… 这次调研让南审学子真切触摸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振频率。洪泽湖的水更清了,渔民的笑容更甜了,这 “一湖清水” 与 “万家幸福” 的交响,正是 “人水和谐” 最生动的诠释。调研团队既为渔民们在转型路上的坚韧感动,也更清晰认识到: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牺牲,而是 “守护” 与 “收获” 的双向奔赴。未来,如何让更多退养渔民在生态保护中找准定位、实现价值,仍需要我们大家持续探索。但此刻洪泽湖畔的生机与希望,已让众人坚信:当每一滴湖水都闪耀着生态与共富的光芒,就是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有力的回答。
(通讯员:陈明枝 李小凤 隆凤宇 许佳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