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财险互动
作者:财险互动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曾承载着中国人对现代生活向往的标语,在电话普及的浪潮中,催生出保险行业的电话销售模式。
作为曾经的 “展业利器”,保险电销在 2018 年以 213.6亿元寿险电销保费创下峰值,却在随后五年间陷入持续衰退的困境。
如今电销中心,在保险公司中的地位,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今年3月,辽宁金融监管局同意大都会人寿撤销沈阳财富电话销售中心,这意味着大都会人寿全面关停电销中心。
![]()
截至2024年底,大都会人寿分支机构包括12家省级分公司(上海、北京、重庆、广东、辽宁、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福建、天津和大连),12家中心支公司和支公司,18家营销服务部和1家电话销售中心,为沈阳财富电话销售中心。
今年3月,监管已经同意撤销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沈阳财富电话销售中心。
而2023年,其有8家电话销售中心。
2024年,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已经关闭了7家电话销售中心,包括北京第一电话销售中心、重庆第一电话销售中心、武汉第一电话销售中心、上海电话销售中心等。
至此,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电话销售中心全部关闭。
大都会人寿作为曾经电销保费规模稳居前列的寿险公司,在今年亦全面关停电销中心,这一举动成为行业典型缩影。
2025年开年,保险行业迎来一场无声的"撤退潮"
据公开数据显示,除了大都会人寿,今年已经有6家保险公司,一共裁撤了12家电销中心,平安人寿一家就裁撤了3家;
2024年一共裁撤了16家电销中心,近三年全国近50家保险电销中心关停。
![]()
曾几何时,"您好,我是XX保险顾问"的电话轰炸让无数人不胜其扰,如今这一模式却陷入"获客难、成本高、投诉多"的恶性循环。
究竟是什么让保险电销从"香饽饽"沦为"烫手山芋"?
01
消费者觉醒:从"被动接听"到"一键拉黑"
数据显示,2021年寿险电销保费较2018年峰值下滑42%,2023年前7个月主要寿险公司电销保费不足55亿元。这种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消费者行为的根本转变。
1、互联网渠道冲击
超60%的消费者倾向线上自主比价投保,年轻群体更依赖短视频、直播等可视化渠道了解产品;
2、信任危机加剧
电销号码被手机自动标记为"骚扰电话",接听率不足5%,而销售误导、欺诈等问题更让行业口碑雪上加霜;
3、隐私保护意识增强
消费者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敏感度提升,对陌生推销电话的容忍度降至冰点。
02
行业困局:高成本与低效率的死循环
电销中心的运营成本已让险企不堪重负。
1、人力成本飙升
单个电销中心年均人力支出超百万,而人均日拨号150通仅成交1-2单,转化率不足0.5%;
2、监管重拳出击
银保监会对电销误导行为罚款频发,部分公司因夸大保险责任被一次性处罚多家电销中心;
3、数据质量低下
70%的客户数据仅含电话号码,新员工被迫"盲打",进一步降低成交可能。
03
转型出路:从"广撒网"到"精准滴灌"
行业专家指出,电销并非没有未来,但必须彻底重构模式。
1、科技赋能
通过AI分析客户行为,在最佳时段推送个性化产品,而非机械拨号;
2、服务升级
平安等头部险企已试点"网电移一体化",用企业微信、视频解说弥补电话沟通短板;
3、合规重塑
建立全流程录音监控,杜绝销售误导,用透明服务重建信任。
![]()
寿险电销犹如一把“双刃剑”,尽管揽收了上百亿元的保费,但电销扰民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投诉日益增多。
很多保险公司电销人员“地毯式”地随机拨打电话,从座机到手机,从白天到黑夜,持续不停地“骚扰”客户,让不少消费者苦不堪言的同时,也使保险业整体形象大打折扣。
除了被贴上骚扰客户的标签,电销渠道还受到了来自网销渠道、银保渠道和个险渠道的冲击。
毕竟与广覆盖的银行网点,以及能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大展身手的代理人相比,电销渠道有着先天劣势。
特别是随着我国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法规体系日益完善,过去电销渠道中诸多不规范的客户信息获取手段与行为难以持续。
当消费者用"拒接"投票,当监管用"撤销"表态,保险电销的退场看似已成定局。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都无法提供,再高效的营销手段又有什么意义?

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
公众号ID:baoxianChef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