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艺术学院筑梦空间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深入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开展为期9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专业测绘为笔、青春智慧为墨,精心擘画“红、古、绿、水”四色主题规划蓝图,为犁市镇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实地调研:踏遍热土寻脉络,初心绘就 “民情卷”
为摸清犁市镇发展脉络,实践队化身“田野侦探”,携带专业无人机、激光测距仪深入一线,开展全方位实地调研。在犁市当铺,实践队循着朱德元帅当年在此淬炼28字游击战术、为井冈山会师埋下伏笔的红色轨迹,探寻“星火摇篮”的时代光芒。“当我们站在朱德同志当年整训部队的沙场旧址,28字游击战术仿佛在耳边回响,字字滚烫,句句生根,那份不屈不挠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直击我们的心灵。”队长魏培锐感慨道。队员们面朝党旗重温誓词,在铿锵誓言中淬炼“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并以纪录片定格这份滚烫的感动,让红色犁市的故事传得更远、燃得更旺。
图1 实践队员在犁市当铺前合影
在滨江绿道,无人机低空掠过,精准捕捉2公里生态廊道的植被覆盖、步道走向与亲水平台结构;在烟火升腾的农贸市场,队员们穿行于人流与顶棚之下,用卷尺仔细标注出入口宽度、相邻建筑的距离;在承载红色记忆的犁市当铺,三维点云数据被一一记录。海量空间数据在电脑中实时建模,为后续码头改造、特色墙绘、滨江小公园设计等关键项目构建了精准三维模型、提供数据支撑。
图2 犁市美丽河道现场图
图3 犁市滨江公园现场图
专业绘制:数据为基筑框架,创意点睛 “规划图”
在犁市镇副镇长曾志平的带领下,队员们细致踏勘串联水文站、当铺、码头的滨江绿带。针对发现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局部管理待加强”痛点,实践队依托精准测绘数据,锚定“水经济引擎”发展路径,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滨江绿道提升方案。方案聚焦优化亲水码头,增设智慧便民设施,并与“犁好,犁市”艺术打卡点镶嵌其间,致力于将这条生态绿道打造成集红旅、休闲、景观于一体的“生态画廊”,让“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愿景加速落地。
图2 犁市圩镇主街现场图
恰逢热闹的“三六九”圩日,队员们沿摊串户,把拓展销路、环境优化等鲜活诉求一一收入问卷。实践队为第二农贸市场量身定制百米墙绘:犁市IP“小犁”牵着“山货出山”,一笔一划把土特产送出圈;针对农贸市场提出了风格统一、功能分区优化的整合规划方案,让百年圩市传统在规范管理中焕发新生机。
图4 实践队员对犁市农贸市场进行数据踏勘
成果展示:心血凝成振兴策,青春聚力 “结硕果”
在成果汇报会现场,实践队以“红·古·绿·水”四色总图,将9天调研、测绘、设计的全部心血进行精心汇报,精准回应犁市镇“红色IP活化、滨水生态重塑、圩市产业升级”三大命题。“同学们用专业眼光把脉镇情,为我们下一步典型镇建设打开了新的思路。”区领导现场点赞。
图5 实践队成果汇报会
“当看到我们制作的三维模型在汇报会屏幕上清晰呈现,当听到区领导对我们‘四色蓝图’的肯定,所有的汗水都化成了自豪,我们真切体会到‘把设计做在田野间’的价值与使命。”队员李树城感慨地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盛玉雯总结道:“这次‘三下乡’,我们引导学生将课堂搬到乡村一线,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他们用专业测绘丈量历史厚度,以创新设计勾勒民生温度,这张凝聚青春与匠心的‘四色蓝图’,正是新时代青年学以致用、服务家乡、建设祖国的生动答卷。”
图6 浈江区、犁市镇有关领导同志与实践队师生合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