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山西省稷山县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
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经过调查,7月20日曝光了“稷山县农村出现高标准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现象。7月21日,山西稷山县委宣传部发布情况通报,承认情况属实,表示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7月22日《现代快报》)
![]()
其实,耗费巨资新建的农村高标准公厕“只能看不能用”不是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年来,多地曝光过这种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的现象。
![]()
比如,2022年1月,张掖市刘先生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民乐县等地有些新建的公厕建好后,一直锁着门,没有投入使用,致使群众如厕不便。经核查,留言人反映的情况属实。临泽县、民乐县从2018年以来,分别对76座和168座公厕进行了改造。其中临泽县3座、民乐县21座公厕因水压不稳和管道冻裂等原因,存在不能使用暂时封闭问题。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事关老百姓现实利益,既是方便群众生活的民生工程,也是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工程,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
![]()
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定期对公共厕所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常年全天开放和正常使用。
然而,投资巨资新建的农村公厕只能看不能用,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民生工程变味,沦为糟心工程、形象工程。这不仅背离建设农村公厕的初衷,造成公共资源闲置浪费,而且给群众方便带来不便,严重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公信力。
农村公厕频频建而不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缺乏管护资金,不得不在平时一锁了之,省心省力。但归根结底是,由于责任压实力度不够,使得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厕这项民生工程不太重视,重建设轻管护,对统筹整合各方力量缺乏动力,只把农村公厕当成一项形象工程建设。甚至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农村人口少,且比较分散,农村公厕平时使用不多,即便是长期锁门对老百姓生活也不造成影响。
实际上,按照《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推广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动员村民自觉参与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利用好公益性岗位,将公共厕所管护与垃圾收运、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多岗位有机融合。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方筹措建设与管理资金。鼓励实力较强的村级组织自主投入,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村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
让农村公厕真正方便群众方便,不仅要建好,还要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不再只是只能看不能用的形象工程。这关键是要明确责任,压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严格问责问效,倒逼基层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多方筹集管护资金,确保农村公厕跟城市公厕一样长效运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