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任者计划水落石出。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酒店业
01
昨晚,我终于看到了Club Med的重磅公告——
宣布任命法国人斯特凡纳·马凯尔为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这位来自法国、零售出身、曾统管家乐福巴西与拉美业务,年营业额超200亿欧元的法国籍管理者将正式接棒Club Med这个拥有75年历史的度假品牌,全面负责全球业务,并常驻巴黎。
Club Med新任CEO马凯尔
复星旅文董事长徐晓亮评价马凯尔,“拥有深厚的消费品行业经验,卓越的国际履历,是加速Club Med发展、开启品牌新篇章的理想人选。”
对于亨利·吉斯卡尔·德斯坦,官方语气则显得尊重:“他的远见卓识和卓越领导,塑造了一个成功典范。”
如果只看Club Med这份公告,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平稳交接、文化传承、各方满意”的印象。
但就在几天前,亨利本人率先通过媒体主动出击,在法国《费加罗报》与多家欧美媒体上高调发声,直言自己“被复星旅文解雇”,并批评母公司“没有尊重过渡程序”、“不顾法国文化传承”、“正在将治理中心东移至中国”。
这些措辞不但引发法国传媒圈关注,也在国内文旅行业激起不小涟漪。
事实上,与其说亨利是“被解雇”,不如说是一场迟来的退休。
旅界从多方获悉,亨利这个继任者计划是他本人和ClubMed董事会共同发起的,已经酝酿了至少一年,马凯尔正是由他亲自推荐的候选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亨利本人也曾在法国媒体上表示,自己的任期“不可能永恒”,但真到离开这一刻,却仍旧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Club Med这个兼具商业、文化、全球化色彩的品牌背后,一场高管更替,远不只是岗位调整那么简单。
一方面,是亨利“前总统之子”光环加持,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能上升到政治层面,另一方面,法国高管70岁不退休不是新闻,但企业高管的年轻化进程又不得不推进。
至于复星旅文,他们在公告中依然维持了一贯的谨慎语调——感谢、尊重、强调延续,力图让外界明白:虽然公司已经100%归属中国控股,但Club Med的文化,依然属于法国。
02
很多人看到马凯尔的履历,第一反应是:“零售业的人来做一价全包度假村,靠谱吗?”
其实放在今天的行业趋势下,这样的跨界,早已不稀奇。
这些年,亚朵酒店把客房当成精品店来卖,把文创、床品卖得风生水起。
首旅如家CEO孙坚他曾是易初莲花超市、百安居的高管,后来把酒店像超市一样开遍全国。
零售人做酒店,说白了,就是更懂怎么“卖体验”。
要知道,Club Med本身就是不走寻常路的酒店品牌,更注重个性化、互动式的体验,而零售行业擅长捕捉用户需求,对用户体验更是高度关注,这些正是Club Med当下急需的能力。
巴厘岛Club Med/旅界实拍
回顾马凯尔的职业经历,他曾是家乐福拉美区CEO,整合过沃尔玛巴西的业务,是那种要在几十个国家管理几百个超市、面对上千万顾客的挑战,说到底,也是一种“如何把服务卖好”的考验。
Club Med也是类似,卖的不是房间,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情绪、一种生活方式。
那这跟家乐福卖商品是不是挺像的?都是如何理解消费者需求,如何设计更好的体验,如何做高效管理。
或许,选马凯尔,复星旅文正是看中了他在家乐福积累的用户思维和运营效率。
毕竟市场已经验证了,零售业的人可以把酒店做得很好,而且越做越火。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企业现在普遍流行CEO年轻化、外部化。
我看到一份Russell Reynolds报告说,法国企业内部提拔CEO的比例,4年内从85%下降到了38%,CEO平均年龄也首次跌破了60岁。
比如上月,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就聘任了雷诺集团的前CEO卢卡·德·梅奥,显然这不是孤立事件,已成时代潮流。
51岁的马凯尔任命背后,复星旅文很显然是在顺应法国企业的治理趋势:年轻、跨界、外聘。
再往深一点想,你会发现,度假村行业,尤其是高端度假村,现在面临一个根本性转变:过去是资源导向,有个好沙滩、好风景就行了。
现在不行了,下一代消费者们追求的是更个性化的体验、更强互动、更高效率的服务。
若你不是年轻人,甚至不是中年人,还抱着50年前的观念经营今天的酒店,必死。
值得一提的是,马凯尔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与Club Med品牌高度契合。
公开资料显示,他私下里是一名业余铁人三项运动员,热爱滑雪与户外运动。
这一点听起来简单,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Club Med的品牌基因本来就根植于滑雪、海边、户外运动与高品质生活体验,一个喜欢铁人三项、热爱户外运动的法籍CEO,天然地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品牌契合感与感染力。
复星旅文选马凯尔,其实是选了一个有实操经验、有能力将消费体验做到极致的天选职业经理人。
换句话说,让这个“铁人三项型领导者”做酒店,不仅不奇怪,反而很可能是Club Med突破瓶颈的好办法。
03
Club Med更换CEO还让不少人担心一个问题:“这家酒店集团会不会越来越像一家中国公司?”
这确实是近期外界反复讨论的敏感话题。
尤其是在更迭CEO、母公司私有化之后,有人开始猜测:这家75年历史的法国品牌,未来的决策中心是不是要“东移”?
但如果你真正了解Club Med现在的团队架构,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首先,团队还是“法国味”标配。
不仅马凯尔是法国人,常驻巴黎,三位副CEO中,两位是法国人,分别是从G.O体系出身、深谙一线运营的Gino,还有亨利一手提拔、负责全球拓展的Gregory,另一位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徐秉璸,负责亚太与新兴市场。
他们三人几乎就是Club Med“文化、战略与市场”这三驾马车的代表,覆盖了品牌最核心的三个层面。
更重要的是,复星旅文不仅没有削弱法国团队,反而还在董事会层面引入了更多国际化的力量。
除了马凯尔,还新增了两位董事:
菲利普·海姆,曾任法国兴业银行首席财务官、法国邮政银行董事会主席; 山田卓也,日本IDERA Capital董事长,与Club Med在日本有深度合作。
这两位的加入,不仅让Club Med董事会更国际化,也说明了复星旅文正在做的不是“去法国化”,而是“多边治理化”。
如果你看复星旅文对Club Med过去15年的投资与治理路径,会更清楚这一点。
从2010年入股到今天,复星累计投入近8亿欧元,疫情最艰难的2020—2021年,即使大额亏损,没有裁员,没有关村,反而持续补血。
与此同时,Club Med的营业额从15亿欧元增长到21亿,营业利润增长超5倍,全球员工中95%以上仍是本地人,仅在法国就超过万人。
这并不像是一个“准备搬走”的控股方,相反,它像一个用资本支持品牌、用制度尊重文化的隐身推手。
说实话,在我看来,复星旅文对Club Med已经算得上是真爱了,还是主动倒贴那种。
在公司治理和文化传承这两个层面上,Club Med正在经历的也绝非脱轨,更像一场软切换。
过去由亨利一人主导的个人化治理模式已经悄悄变成了“团队制共治”,过去靠魅力和经验稳住的战略,如今由更年轻的领导力带来更多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归根到底,所有的变与不变背后,我想只有一个目的——不是要让Club Med不像自己,而是要让它在时代剧变后,还能像自己。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Club Med新任CEO上任 ?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END ————
欢迎来撩旅界主编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职务+姓名,不备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过申请!感谢配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