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上)
1.在民主化和公开性的道路上
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在1985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开始了变革的进程。他最初提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进管理和经济机制,结束多年的停滞,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为了启动和推进变革,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大规模更换苏共中央、苏联政府以及各地方、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实现了拖延已久的领导层自然更替。
![]()
1986年2月举行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会上重申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改造经济机制。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两个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目标,即:"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戈尔巴乔夫认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潜力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和自治,让每一个人参与国家事务;为此必须扩大公开性,把一切置于公开的监督和注视之下。他宣布,苏共将为此采取具体措施。苏共和社会各界对戈尔巴乔夫的主张反应热烈,社会气氛日趋活跃,各种现实的和历史的问题开始被提出来公开讨论。
然而,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改革方案尚在制订过程中,在经济改革方面尚未采取有实际意义的步骤,过去造成的严重经济状况尚未得到改善,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戈尔巴乔夫由此担心改革可能被延误甚至中止。1987年初他宣布将在政治民主化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包括对苏共和国家的选举制度进行重大变革。他试图利用社会各界对变革的期盼,通过民主化和公开性将他们动员起来,克服来自苏共党内的阻力,促进经济改革;并认为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恢复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变苏联在东西方关系中的被动地位的关键所在。同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任务》的决议,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新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并实现自我补偿、自筹资金和自我管理。
就在这一年,苏联国内和苏共党内对变革的方向发生日益尖锐和公开的分歧。社会上成立大量独立的政治团体,一些人对苏联的诸多历史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和苏共的地位提出疑问,苏共党内的一些人则对扩大公开性的后果表示担扰。10月,主张实行激进的政治变革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被解除职务,标志着苏共内部分歧公开化。
1988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访期间,一家报纸发表一位女教师的文章,指责一些势力滥用公开性鼓吹非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戈尔巴乔夫认为这是受苏共领导层内反改革势力指使所为,回国后以辞职相要挟,使苏共领导层支持他进一步加速民主化。6月底举行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提出根本改革政治体制,内容包括:全面充实人权;设立多数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规模下放权力,实行分散管理;解决民族关系问题;全面加强法制;使社会团体更加活跃;恢复党内民主;使苏共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分开。经过激烈的公开争论,代表会议通过了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议。这次代表会议对苏联以后的政治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会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取代葛罗米柯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标志着苏联最高权力的重心开始从苏共中央转向国家权力机关,苏共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开始下降。
1988年苏共代表会议以后,苏联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未能达到戈尔巴乔夫预期的效果,经济出现下滑,农业减产,通货膨胀严重,国家财政出现巨大的收支差额。由于生活水平下降,煤矿工人等举行大规模罢工。在政治上,各种政治团体数量急剧增加,政治集会不断。在1989年初的人民代表选举中,一批苏共推荐的候选人落选,叶利钦以较大的优势当选,标志着他在政治上复出。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尖锐化。1988年,亚美尼亚人居多数的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要求划归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最终导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发生长期武装冲突。在其他共和国也发生民族骚乱,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苏军曾前往一些地区平息骚乱。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出现要求脱离苏联的独立运动,1989年8月23日发生百万人参加的抗议活动,随后开始采取脱离苏联的具体步骤。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已无法保持社会稳定并按计划推行已宣布的改革。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是一场和平的革命;尽管出现了复杂的紧张局势,但已别无选择,出路在于进一步的改革;苏共也应通过加速自身更新争取主动权。
1988年到1989年苏联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都是在以往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些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以前。戈尔巴乔夫急切地希望通过改革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他试图造成一种局势,使他可以无阻碍地推行他所希望的变革,进而使苏联社会和苏共重新具有活力;但诸多问题的同时暴露使实际出现的局势超出他的预料;他试图通过加速变革控制局势,却加剧了局势的动荡,最终不得不跟随着局势走上一条将导致严重后果的道路。
![]()
2.东欧政局演变
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面临的困难处境进一步加剧。经济状况更加严峻,增长速度继续下降。除波兰以外的各国依然由任职已久、年事已高的领导人执掌最高权力,面临着由于领导层即将自然更替所产生的一系列政治问题,而多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没有表现出推动这种更替的足够意愿。各国都曾试图进行调整或改革以改善经济形势,但都未采取足够坚决的有效措施,因而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严重危机的形势。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苏联和东欧之间出现了更加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戈尔巴乔夫表示,不干预东欧各国事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变化,使东欧各国可以更大程度地自主决定内部事务,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却无助于某些国家尽早解决领导层更替等紧迫问题。东欧各国普遍欢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但对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推行的变革,却只有波兰、匈牙利等早已进行改革的国家持积极态度。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领导层的迅速年轻化,以及他在国内推行的变革,给一些国家带来显而易见的巨大政治压力,激起了要求变革的情绪,匈牙利事件、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历史问题也被重新提起。随着苏联国力的进一步衰弱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苏联维持东欧现状和苏联与东欧关系现状的能力更加削弱,手段几近于无,戈尔巴乔夫也逐渐失去维持现状的意愿。
在这种背景下,东欧各国政局在1989年发生剧烈变化。在波兰和匈牙利,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层为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而积极推动的。其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罗马尼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下面简述各国变化的过程。东德和南斯拉夫的情况在以后介绍。
(1)波兰
80年代后期政局逐渐不稳,1988年经济恶化,罢工增多。1988年12月到翌年1月统一工人党举行中央全会讨论对策,经过激烈争论,认为危机已是事实,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不久后明确表示结束党对权力的垄断,走社会主义议会民主道路。包括团结工会在内的各党派团体随即举行圆桌会议。4月,根据圆桌会议协议,修改宪法,决定举行大选,团结工会重新获得合法地位。这些步骤得到苏联赞同。6月举行大选,团结工会获得出人意料的多数,统一工人党失利,在新设立的参议院中未获一席。随后,雅鲁泽尔斯基根据圆桌会议协议勉强当选总统,但团结工会凭借优势地位转而决定不按圆桌会议协议支持统一工人党人组建政府,并得到原与统一工人党结盟的政党的支持。8月团结工会人士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总理,后组成团结工会占多数的政府,统一工人党保留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等职务。年底修改宪法,删会有关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1990年1月,统一工人党因无法取得社会信任而停止活动,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年底,雅鲁泽尔斯基主动缩短总统任期,瓦文萨当选总统。
(2)匈牙利
由于经济困难,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意见分歧逐渐尖锐。1988年5月社工党全国代表会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76岁的总书记卡达尔改任党主席,格罗斯继任总书记。不久,政治局委员波日高伊取得主导地位,主张重新评价1956年事件和实行多党制。1989年2月社工党中央决定修改宪法,删去有关社会主义和社工党领导地位的内容,并于1990年在多党制基础上举行选举。4月开放西部边界,后又允许其他东欧国家游客过境自由前往西方。5月卡达尔因健康原因被免职,不久病逝;总理内梅特宣布政府将独立工作,社工党已不再领导政府。6月政府称1956年事件为"人民起义",并重新安葬纳吉。9月各党派圆桌会议达成有关政治、经济变革的协议。10月社工党改建为社会党,格罗斯等人另组新的社工党。1990年初大选,民主论坛获胜并组阁,社会党成为在野党。
(3)捷克斯洛伐克
1987年12月雅克什任捷共总书记,胡萨克仍任总统。1989年初起发生大规模抗议游行。11月数十万人举行反对政府的游行,由于警察干预,有少量人员受伤和被拘留。月底雅克什等人被迫辞职,新的捷共中央主席团宣布1968年苏军入侵是错误的,12月初苏联和有关国家宣布赞同捷共的这一评价。随后,胡萨克辞职;组成捷共不占多数的政府;总理恰尔法和两位副总理退出捷共;捷共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纲领;原持不同政见者哈韦尔出任总统,杜布切克出任议会主席。1990年6月举行议会选举,公民论坛获多数,恰尔法仍任总理,捷共下野。此后,两个主要民族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关系紧张。1992年议会选举后,经主要政党协商,自1993年1月1日起取消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3)保加利亚
80年代中期压制国内土耳其族人引起不满。1989年10月起政局动荡。11月日夫科夫辞职,姆拉德诺夫继任保共总书记,随后拘捕日夫科夫。1990年初保共宣布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随后与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并达成协议。4月保共改组为社会党;姆拉德诺夫当选总统。6月举行议会选举,社会党获多数并组建政府,但姆拉德诺夫被迫辞职,反对派民主力量联盟的热列夫出任总统,1990年底组成无党派人士任总理、社会党人居多数的联合政府。1991年10月民主力量联盟以微弱多数赢得选举并组建政府。
![]()
(4)罗马尼亚
经济状况极差,引起普遍不满。1989年12月中旬蒂米什瓦拉发生反对压制匈牙利族神职人员的游行,遭警察镇压,全国局势动荡。20日齐奥塞斯库中断出访回国,部署平息事态。21日布加勒斯特发生游行,遭军队镇压,造成人员伤亡。22日抗议游行扩大,齐奥塞斯库宣布紧急状态,下令军队镇压,遭到部分军队将领抵制;中午士兵倒戈,齐奥塞斯库夫妇被迫出逃,当晚被抓获;夜间成立以原罗共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为主席的救国阵线,并接管政权。从22日起,忠于齐奥塞斯库的特种部队与军队在各地激战,造成数千人死亡。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特别军事法庭处决,此后战事逐渐平息。1990年1月伊利埃斯库宣布罗共已不存在。5月大选,伊利埃斯库当选总统,救国阵线获议会多数,并组成无党派人士居多数的政府。
(5)阿尔巴尼亚
在东欧局势影响下,阿尔巴尼亚在1990年底出现政局动荡,阿利雅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3月举行选举,劳动党获多数,阿利雅出任总统。6月劳动党改组为社会党。由于经济严重混乱,政局动荡加剧,发生数万人乘船逃往意大利的事件,数届政府均不能持久。1992年3月再次举行选举,民主党获多数,社会党下野。4月阿利雅被迫辞职,民主党人贝里沙任总统。
(6)东西方对峙终结
在东欧各国普遍发生剧烈变化期间,戈尔巴乔夫和布什于1989年12月2日在马耳他举行非正式会晤。双方认为,对东欧发生的进程的方向性应当表示欢迎,所有尖锐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方法解决,苏美领导人不能在国际上起消防队的作用。戈尔巴乔夫还认为,冷战正在彻底过去,北约和华约应由军事政治组织变为政治军事组织,而后变为政治组织,以结束欧洲的分裂和军事对峙。此后他还表示,1989年国际舞台的巨大变化,表明新政治思维开始取得成果,证实了社会主义同民主相结合的必要性。
1990年11月,北约和华约各国在签署《欧洲常规武器力量条约》的同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对抗,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事实上,华约已既无意也无力继续对抗。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竭力主张维持和改造华约,东欧各国却已无此意愿。早在1989年8月匈牙利就提出中立化的设想,后来东欧各国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和欧共体。1991年2月华约各国决定从3月31日起取消华约军事机构和结构。7月1日华约各国签署一项声明,华沙条约组织悄然解散。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的苏军在1993年年底以前全部撤离。1991年6月经互会正式解散。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所依托的势力范围丧失殆尽,40多年的东西方对峙就此终结。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