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9日,美国国防部突然宣布一项重磅禁令:全面禁止中国籍工程师参与国防部云服务系统,并要求所有承包商在两周内完成紧急审查,确保所有涉华技术人员的“清零”。
这一举措直接指向微软等科技巨头,后者随即响应,停止中国团队对五角大楼的技术支持,仅保留美国本土工程师参与军方项目。
![]()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禁令的出台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携豪华CEO团访华之际,这两大事件的交织,所折射出中的是美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复杂博弈,以及美国内部政策分歧的缩影。
五角大楼禁令:安全焦虑下的技术封锁
五角大楼一声令下,数千名中国工程师的饭碗,连同他们敲下的代码,一夜清零,这道来自美国国防部长的禁令,通过一段不到三分钟的视频发布,却像一颗投入硅谷的深水炸弹,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C漪。
![]()
禁令砸下来的时候,许多人毫无防备,前一天还在为Azure量子计算项目编写核心算法的中国专家,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系统权限被连夜锁定,项目代码库的大门对他轰然关闭。
另一边,在美国农业部合作项目的中国博士后,上班时发现实验室的门禁卡已经失效,他们被剥夺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数年心血的研究成果。
![]()
恐慌像病毒一样在硅谷蔓延,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闻风而动,紧急排查内部的外籍员工背景,而风暴中心之外,一位印度裔工程师也被“关心”了,被要求提供祖父母的国籍证明。
这场清洗的导火索,是一家名为ProPublica的调查媒体,他们曝光了微软为绕开安全限制而精心设计的“数字护卫”系统,这个系统听起来很酷,操作起来却像个笑话。
![]()
中国工程师写好技术指令,发给一位持有安全许可的美国“护卫”,通常是缺乏技术背景的退役军人,再由这位“护卫”将代码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到操作界面。
媒体的质疑如手术刀般精准,这样的“岗哨”,真的能看懂它在保护什么吗?这套系统究竟是安全屏障,还是掩耳盗铃的遮羞布?而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却成了政客们完美的弹药。
![]()
政商联动的“精准打击”
共和党的鹰派议员汤姆·科顿,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立刻扑了上来,他抓着媒体的报道,向国防部高声施压,要求立刻交出所有涉事中国工程师的名单,并对所有承包商进行彻查。
面对滔天舆论,五角大楼的“超级金主”微软,反应快得像一道闪电,禁令发布不到24小时,微软便公开宣布,将立刻停止雇佣中国籍工程师为美军提供服务,所有工作由“根正苗红”的美国本土员工接管。
![]()
这与其说是忠诚,不如说是商业求生本能,五角大楼的订单,占据了微软云业务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任何犹豫都是危险的。
但这场大戏里,最讽刺的一幕,却是由美国政府自己上演,就在他们大肆渲染中国工程师的“间谍威胁”时,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前不久白宫被曝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
![]()
工作人员竟意外将一位媒体主编拉进了机密通讯群,群里,副总统、国防部长等一众高官,正在热烈讨论着对某国的军事打击目标。
一边是草木皆兵地审查程序员的每一行代码,另一边却是把核心机密大大方方地“分享”给媒体人,这场精心编排的安全大戏,显得格外荒诞。
![]()
人才技术回流
美国忙着“清理门户”,却没料到,这一举动正为大洋彼岸的对手送去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被排挤的,并非边缘角色。
他们中许多人手握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的核心经验,从NASA的航天材料,到高通的5G射频架构,现在,这扇门被美国亲手关上了。
![]()
尽管微软声称该机制符合政府授权流程,且运行十年无安全漏洞,但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科顿仍警告此举如同“在供应链埋设定时炸弹”,暗示中方可能借此渗透关键基础设施。
而禁令背后,是美国对技术依赖与供应链安全的深层焦虑,历史上,华裔工程师如F14战斗机设计师卢鹤绅、B2轰炸机首席科学家刘玉平等,曾为美国国防科技做出重要贡献。
![]()
如今五角大楼以国籍划线,实则暴露美国科技霸权的“不自信”——既依赖全球人才,又担忧技术外流,这种矛盾心态,恰如中方评论所言:今日美方的“封杀胜利”,或成明日中方“人才回归”的序曲。
中国顶尖的高校和科技巨头们几乎是立刻嗅到了机会,华为、阿里等公司迅速设立专项,甚至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精准“捕捞”这些被美国政策推开的高端人才,一场规模浩大的技术人才回流,就此被戏剧性地加速了。
![]()
特朗普访华计划
回想几年前,美国对华为的极限施压,本想一举扼杀,结果却逼得华为自研出先进的ERP系统,摆脱了海外软件的束缚。
人们也想起了北斗导航系统,正是在技术封锁中一步步成长为全球产业链,还有“墨子号”量子通信,同样是在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外之后,独立自主搞出来的。
![]()
外部的封锁,一次次地成为了内部技术突破最强的催化剂,可以说,美国种下的这根刺,非但没能刺伤对手,反而在东方肥沃的土壤里,结出了意想不到的果实。
而与五角大楼禁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政府正紧锣密鼓安排访华行程,据日媒报道,特朗普拟于9月或11月率数十名企业CEO赴华,试图复制“中东模式”,通过商业合作缓解关税战带来的经济压力。
![]()
此前,美国对华关税打压效果寥寥,反遭欧盟、日本、加拿大强硬反击,国内支持率跌至低谷,稀土出口限制、对台军售等问题更令中美经贸关系紧绷。
特朗普此行核心诉求在于重启经济对话,特斯拉、英伟达等巨头亟待中国市场复苏,财政部长贝森特主张“中美互补”的商人逻辑逐渐占上风。
然而国务卿鲁比奥等鹰派仍在试图通过签证禁令、科技管制等手段施压,内部路线斗争激烈,访华团“生意优先”的定位,与五角大楼“技术脱钩”的禁令,凸显美国对华策略的分裂,经济上求合作,科技上筑高墙。
![]()
结语
当前禁令与访华计划构成中美关系的微妙镜像,一边是科技领域的“硬隔离”,一边是经济利益的“软接触”,特朗普访华能否达成实质协议,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找到平衡点。
对中国而言,需警惕美国“两面手法”,同时以自主创新突破封锁,通过国际舆论揭露歧视性政策的本质,但对美国而言,过度技术封闭或削弱自身竞争力,最终损害的是全球科技生态的公平与效率。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