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不外乎吃喝拉撒。
无论职位多高、财富多少,都逃不开这几件事情。
过去在农村,人们要收集有机肥料,在厕所上面的投入相对比较粗放,大多是在路边挖一坑,以供方便之用,而收集起来的有机肥可用于田地施肥,也算是一种循环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进城之后,发现城里的厕所又敞亮,还一点不臭。城里人回农村,最大的难关,便是如厕问题。
于是,农村厕改便成了一项工程,无论从环保、卫生、宜居等各个角度来看,都是好事情。
很多地方由ZF出钱,在农村建立美观漂亮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并且每家每户给予补贴,进行厕所改造,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
01
央视财经就报道了一件关于公厕的事情。
在运城市某县,村里投入了不少资金,建成了新公厕。
按道理说,这应该是村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如厕难的问题了,再也不用去钻高粱地趴玉米窝了。
可问题就是,当村民想去上厕所的时候,却发现,大门紧闭。
这可不是临时维修,或者故障关闭。
而是常年挂着锁、关着门,这样一来,花大价钱建成的漂亮公厕,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央视财经记者便到稷山县进行调查。不少村民反映,这两年村里确实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也挺全。
![]()
但是,这么漂亮、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公厕,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有的公厕,干脆一次都没向村民开放过。
村民们就还只得去用以前的旱厕。
![]()
在这些大门紧锁的崭新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村民们日常还在使用的旱厕,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
这就尴尬了, 新厕锁门、旧厕熏人!
02
花了钱,建了公厕,为何又不开放?
老百姓还是只能去用原来的旧公厕呢?到底是有什么原因?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当地村名说出了实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这样的说法,就像本文开头说的城里人到农村,如厕变成问题,在村子里常年居住的村民,对旱厕早就习惯了,反正也无所谓。
而外地人、城里人,尤其是领导,下乡到农村的时候,他们可能真的接受不了旱厕的那种卫生状况,以及苍蝇蚊虫满天飞的情形,更忍受不了那个味道,所以只好给他们开放新建的、漂亮的、卫生的、宽敞的公共厕所。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卫生和清扫的问题。
![]()
央视财经这个新闻很有意思,记者到一个叫吉家庄的村子去采访, 提及新建的公共厕所时,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高标准建设的公厕,还提议带记者到现场亲自感受。
不过,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之所以平时关闭厕所,只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
如果记者需要使用厕所,后面的清理打扫工作得由自己负责。
![]()
看到这个地方,小编忍不住笑了,不知道当时这位记者是不是忍住了。
一个公共厕所,如果你想上,就得自己清理打扫。
03
报道中记者走访了很多个村子,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形。
那这背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厕所的功用,大家都知道,应该不用解释。
投资建设厕所,目的应该也很明确,在村子里建厕所,是为了提高村民如厕水平,但却成了对上接待领导的排场,这背后传导出来的意思,就有点变味了。
当新公厕沦为“盆景”,锁住的不仅是厕所门,更是村民对基层治理的信任之门。
厕所革命的本质,本应是生活品质的革命、治理理念的革命、干群关系的革命。若只留下一个个挂着铁锁的豪华公厕,便终将成为又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锁可以轻易打开,而流失的民心,需要多少真诚的作为才能唤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