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乐似乎正在变少?音乐产业正在被技术如何推动着?音乐人该如何应对汹涌的时代洪流?当创作变得唾手可得,我们该如何衡量一首歌的价值?音乐的本质有哪些变与不变?春夏之交,庭院里的树都绿了,枝桠的光影照在木质钢琴和白墙上。屋子里还有很多乐器,键盘、吉他、架子鼓,还有一些简易书架、绿植、水影灯。这也是他日常录制vlog的地方,他开始做自己的账号。
他对我描述着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面对我的上辈的时候,我是大逆不道的,而我现在又面临一个大逆不道的时代,好像我又在坚持着什么。今天,时代的“大逆不道”,起因于算法的统治。而他和大多数的专业主义者一样,主观不迎合,客观不讨巧。而第四季的第一位嘉宾,一反过往。我选择的不是去纪录一个企业家对时代的感谢,而是一个专业主义者对时代的表白。
李泉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音乐产业的技术迭代曲线,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相似。他的人生选择,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带着一种微妙的“逆行”色彩。他并非刻意对抗潮流,而是在潮流的裹挟中,一次次本能地游向自己认定的方向。他的父母被分配到贵州山区的工厂工作,年幼的李泉因为营养不良只好被送回上海。在那个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是极少数招生时,可以将学生户口带入学校的机构。考上音乐学院,意味着一个孩子可以凭一己之力,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个略带沉重甚至有些荒诞的起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李泉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