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这部剧虽然在剧情上不出彩,还被骂杨梅树改成荔枝树,但是服装道化绝对很用心,这部剧也算是今年唯一一部尊重历史上服装道化的剧了,在剧中李善德这件破衣服陪伴了很多集,上面还有些许补丁,不少人都说是为了展现出主角的贫穷和节约来,虽然有这个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穿的是官服,在古代官服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员工装,不过员工装有的一年一换,有的两年一换,而唐代官服是五年一换,有的朝代会更久,毕竟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唐代的官员品级按照官服颜色区分,根据《唐通典》记载:“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李善德就是最品级最低的那个,穿的是青色,以我们的眼光看就是蓝色,可是在古代不是,青色还覆盖了绿、黑等类似的颜色,比蓝色看着更要有平静感,在古代也代表了生机和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有点这个意思。
还有就是在唐代官服不能随意修改,也不能随意私自制作,根据《唐六典》记载:官员的服饰都由少府监下属织染署负责。有属于自己的供应链,私自制作很大可能会受到处罚,到了明朝在官服上才开始灵活,但是对于品级高的官员,是可以找到负责官服的人员重新制作,只不过要自己掏腰包了。
唐代官员常服是穿最多的一次,唐代的官服分三种,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常服,不一样的场合穿不同的官服,朝服在祭祀大典等重大场合才能穿,轻易是不能穿的,公服是圆领袍,看上去更端正大气,常服就很明显,风格更随意,也是唐代官员穿最多的服饰,平时没啥事的都靠这件,对于节俭的官员来说官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唐代最注重的就是朝服和公服,这两款要是破了可是有损大唐形象,常服就无所谓了,但是也不能太过分破旧,不然也有影响。
到了明代官服就不按照颜色划分官员品级,而是按照中间的补子,上面有动物纹,比如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大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所以明代的官服更自由一些,只要补子不变,颜色随便你,而且也能够定做自己喜欢的颜色,但是也不能乱来,在古代最受欢迎的颜色就是红青黑。
明代继承了唐宋的节俭风,下图中的男人穿的半臂服饰上面就打了很多补丁,有很多达官显贵的人家都会这样穿,代表了自己朴素,和平民百姓共患难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财不外露,越有钱就越想低调。
明代的补丁从画像中就可以看出很时尚了,因为补丁的位置都是很有规律的,整体都是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布条作为补丁,十分规整,破的洞都不大,我们所知道的补丁都是东一块西一块,大小的规则控制不了。
穿补丁也代表不忘初心,节俭这一块光从古人画像中已经体会到了,如果是短衣打补丁说明是真寒酸,可是长袍打补丁,真的有种“凡尔赛”的味道。
总之补丁服饰后面逐渐的抛开原本初心,怎么不算讽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