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传环球(北京)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7月11日、7月17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作曲家、剧作家、音乐批评家宝玉作为主讲人,以“写给谁听?——解密经典艺术是怎样炼成的”“《凝古沛今 融澜润青》——中国专业作曲及理论的国际化进程与特色凸显研究成果分享”“从文化展品到艺术商品——中国正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之我知、我行、我见”“人生的艺术与热书的人生——从艺术家其人到其艺的情理考量”为主题,为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了精彩授课。
在宝玉看来,受众是客观存在,需求是主观存在。对于艺术写作来说,一是要了解需求,二是要创造产品,三是要满足需求。而对于音乐的创作来说,不仅需要作曲家具备思维技术,还需要具有主观的感性以及客观的理性。
谈及中国专业作曲及理论的国际化进程与特色研究这一主题时,宝玉表示,纵览西方音乐史,客观地说,西方音乐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主要仰仗“四大件”——平均律、记谱法、出版业、演出商。“三忠于”——忠于信仰、忠于市场、忠于人性。其从业者无外乎走在“两条路”上的“两种人”——沿理性之路探求方法论之科学的音乐理论家;沿感性之路讴叹世界观之善恶界域的作曲家。而这一切“四大件”“三忠于”“两条路”“两种人”——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人!其并没有类似当代中国各级音协这样的准官方组织机构来整合、推动音乐的发展与繁荣;其主要依赖剧院与学院两个产出系统围绕市场而自然形成的闭环发展模式。
宝玉表示,显而易见,剧院的大众性娱乐与商业化产出远比学院的小众化产学研需求更多的“有用的”技术方法,以此来保障其产出的音乐作品是“人”能够通过感受声音来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一切必须”。而与此相对应的小众化艺术之特性追求与大众化艺术之审美期待错位导致两者水无“会合”可能的“没用的”“开凿”恰是我国当下学院派音乐发展的战略危机,也是中国特色现代音乐与人之身心本色耐受度协同发展的技术及观念的瓶颈。人们错误地认识了音乐作为商品,其共性于消费市场的重要性。片面夸大产品特征而非功能。因此,他认为,对于边缘的学院派艺术,个性特质与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在AI时代不会比与人共鸣、共情、共生更能贴近艺术精神的实质、更具普世化的现实意义。专以物喜,唯以己悲,忘却一切概念,只关注事物的本质,以马斯克第一性原则创造市场需求,而不是仅仅自喜于产品的特色与存量。
而说到“中国正歌剧的民俗化与国际化之我知、我行、我见”时,宝玉则谈到,假定艺术的起源是“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他表达出来”,那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风格与流派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与历史乃至商业价值之于个人就远比国家、民族更符合艺术生产的客观事实及其规律。艺术史上,任何称其为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一定具有某种范式,而这个经某地区特有文化孕育并几经传习、演变而最终确立的范式即是这个剧种所在、流传的重要标识。
授课在学员们的精彩发言中结束,课后学员们又与宝玉进行了互动交流。有学员表示,通过两次系统地的理论学习,不仅打开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还激发了对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的新思考。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讲人宝玉课程的设置,具有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为学员们拓宽了艺术认知维度,也为后续创作与研究注入了新的灵感与动力。
(图片拍摄:王大卫、何杰)
责编:鲍泓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