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大战玩到这一步已经不是预想的样子了。
7月中旬,成都某咖啡品牌门店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订单海啸”。
上午10点,平台发放的“0元购”优惠券准时开抢,不到半小时,全城门店系统涌入超5万张饮品兑换券。然而更让店员意难平的是,到了晚上打烊依然有几百杯饮品无人来取,这些店员一杯杯做出来的饮品又不得不一杯杯倒进下水道。
![]()
平台赠送0元喝兑换券
01■
上午做,晚上倒
补贴狂欢下的浪费困局
周末午后的奶茶店,打印机吐出的订单纸像瀑布般垂落,店员机械地重复着加冰、封口的动作。厦门某商圈一家知名茶饮店经历了魔幻现实的一幕:数百杯标注“0元购”的奶茶因消费者未按时取餐,最终被倒入下水道。
店员苦笑:“这些奶茶连外卖柜都没进,直接从操作台进了垃圾桶。”这不是孤例,社交平台上“奶茶摆满地铁口无人认领”“鲜炖燕窝被当作赠品随意丢弃”等话题持续发酵,暴露出外卖补贴大战中触目惊心的浪费链条。
这场由平台主导的“0元购”风暴,正将餐饮浪费推向新高度。消费者为凑满减盲目下单,商家为冲销量过量备货,骑手为抢时间暴力配送——每个环节都在制造损耗。
![]()
网友评论
北京某沙拉轻食店店主算过一笔账:周末促销期间食材损耗率较平日激增40%,被退单的定制餐品因无法二次销售只能报废。这种现象与2024年底实施的《防范外卖餐饮浪费规范营销行为指引》形成鲜明反差,文件明确要求平台不得诱导过量点餐,但现实中“满25减24”的补贴设计,本质上仍在鼓励非必要消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消费者用1元买到原价25元的咖啡套餐,商品的实际价值被补贴彻底掩盖。广州大学城周边奶茶店出现“代喝”产业链,学生以每杯2元的价格替人完成核销任务,完整未开封的饮品直接被丢弃。
这种畸形的消费行为,让“反浪费标识”沦为形式主义的摆设。环球时报就曾点评:“外卖平台用真金白银堆砌的虚假繁荣,正在冲击‘浪费可耻’的社会共识。”
02■
平台:百亿补贴换来的两周留存周期
这场平台门的“闪击战”到现在彻底变成“持久战”,外卖平台的活动已经从最初的“薅羊毛”变成了“资源浪费”的重灾区。在这场战役中,门店、消费者和平台方都陷入了困局。
美团、饿了么日均订单量接连破亿的捷报声中,却隐藏着不一样的信号。某业内人士坦言:“现在每单补贴7-10元,但用户留存周期不足两周,烧钱效率远低于预期。”
![]()
网友评论
数据也有所印证。尽管京东外卖新晋品牌单月销量破百万,但复购率不足首单的30%;淘宝闪购百万级订单城市数量翻倍的同时,投诉量同比激增。
“补贴一停,感情归零?”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实际上,业内也在反思,巨额补贴之下的订单繁荣,能否给商家和平台带来持续的用户流量与增长。
另外一点,补贴正在重塑消费心理。年轻群体中流行的“平台迁徙指南”,可以帮消费者作跨平台比价、拆单凑满减、利用退款规则套利,这种“补贴猎人”群体的壮大,意味着平台试图培养用户忠诚度的初衷正在落空。
监管利剑的寒光已隐约可见。2025年3月生效的新规明确要求:骑手配送超时需补偿消费者,商家需公示食安信息。这迫使平台调整补贴策略,某平台将原计划的“周末狂欢”改为“分时段优惠”,通过动态定价缓解运力压力。
但根本性矛盾仍未解决——骑手为冲单一路狂奔、商家为降成本用更换食材、平台为保数据放松审核,这场狂欢注定要以消耗行业信用为代价。
03■
商家:逃离“流量锁死”
面对平台掀起的补贴巨浪,餐饮从业者不得不在激流中寻找生存支点。
上海某餐饮连锁品牌负责人展示了他的“战时手册”:将出餐流程拆解为18个标准化动作,启用预包装食材缩短制作时间,甚至重新设计外卖盒抗压结构。这些改变使单店日出餐量从300单提升至800单,但利润率反而下降5个百分点。“我们像参加军备竞赛,稍有松懈就会被流量抛弃。”他说出了多数商家的困境。
![]()
![]()
网友评论
部分品牌开始战略收缩。北京某网红奶茶店在周末高峰时段提前关闭线上接单,负责人解释:“爆单导致差评率飙升,反而影响平台权重。”这种“断腕求生”的选择,揭示出更深层的行业悖论:平台用补贴制造的流量高峰,正在反噬商家的服务质量与品牌信誉。
中国餐饮协会调研显示,63%的受访商家认为当前补贴模式不可持续,正着手建设私域流量池以降低平台依赖。
04■
如何穿越周期走出健康路径
7月15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出倡议,要求规范低价补贴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消费权益,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本源。
![]()
协会倡议,各平台企业应立即停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的强制行为,严禁以“流量倾斜”“搜索降权”等手段变相强制商家参与价格补贴活动以及严管“二选一”、用算法强制商家承担不合理补贴费用等。
行业阵痛期往往孕育着转型机遇。杭州某一平台服务商推出“闲时补贴”系统,引导商家在非高峰时段释放优惠,既平衡产能又减少损耗;更有平台试点“碳积分”体系,将减少食物浪费与用户权益挂钩。这些探索证明,补贴之外仍有广阔的价值创新空间。
外卖行业终究要回归商业本质。当某平台试验性取消周末补贴,转投食安检测实验室建设时,意外发现差评率下降22%;另一平台将部分补贴预算转为骑手意外险基金后,运力稳定性提升15%。
这些案例揭示的真理朴素而深刻:用补贴制造的峰值终会消退,但用服务构筑的护城河不会干涸。正如某资深行业观察者所言:“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最会撒钱的企业,而是最懂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
这场始于“0元奶茶”的狂欢,终将以整个行业的集体反思为转折点。
短期内,外卖平台仍需阶段性补贴维持市场存在感,但真正留住用户的,是比堂食更高效的履约体系、比冰箱更智能的消费体验。当“0元奶茶”的狂欢退场,能活下来的平台,一定是把补贴的钱花在了让普通人“按时吃上饭”这件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