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高端产后护理品牌圣贝拉以39亿港元估值启动港股招股,成为母婴护理行业低迷中罕见的资本宠儿。而另一边,曾被誉为“月子中心第一股”的爱帝宫(HK:0286)已停牌数月,市值缩水至2.52亿港元,深陷财务纠纷与治理危机。这一分化现象背后,是中国月子中心行业在生育率持续下滑背景下的残酷洗牌——资本正从“追逐人口红利”转向“押注结构性机会”,行业生存法则被彻底重构。
一、行业背景:生育率下滑与供给过剩的“双重绞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新生儿数量从2018年的1520万降至2024年的954万,6年间降幅达3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月子中心数量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激增80%,而市场需求仅增长40%。供需失衡导致行业进入“出清阶段”:
·尾部淘汰加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超60%的月子中心将倒闭,区域性中小机构因客源不足首当其冲。
·集中度极低:行业CR5(前五大企业市占率)不足15%,圣贝拉以1.2%的份额位居第一,市场高度分散。
二、两极分化:圣贝拉的“轻资产+科技化” vs 爱帝宫的“治理困局”
1. 圣贝拉的突围路径
·轻资产嫁接:与瑰丽、半岛等顶级酒店合作,将月子中心嵌入高端物业,规避自建成本。2022-2024年,其门店数从11家飙升至96家。
·科技化转型:募资18%投入AI研发(如智能床垫、大语言模型),试图降低人力依赖(人力成本占33.2%)。
·生态化延伸:非月子业务(家庭护理、健康食品)收入占比达30%,食品业务毛利率高达61.5%,缓解“零复购”痛点。
2. 爱帝宫的治理危机
·股权纠纷导致财务审计停滞,最终触发港交所停牌规则。
三、资本逻辑变迁:从“规模叙事”到“价值深耕”
资本对母婴护理行业的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1. 抛弃“人口红利幻想”
·爱帝宫时代
(2018-2021年):资本追捧规模扩张,爱帝宫通过快速开店一度市值超20亿港元。
·圣贝拉时代
(2022-2024年):资本更看重单店盈利模型,圣贝拉单店年均收入达580万元(爱帝宫仅210万元)。
2. 押注“结构性机会”
·高端化溢价:圣贝拉客单价超10万元,瞄准高净值客户(占比15%),需求受生育率影响较小。
·科技化降本:AI应用有望将人力成本占比从33%降至25%,但需验证技术落地性。
·全周期生态:家庭护理、养老等延伸业务可提升客户LTV(生命周期价值),但跨行业运营风险并存。
资本选择:腾讯投资圣贝拉看中的是其“高端服务+数据驱动”的稀缺性,而非传统月子中心的“床位数量”。
四、未来挑战:圣贝拉的盈利难题与行业启示
尽管圣贝拉经调整净利润已转正(2023年2077万元),但其核心问题仍未解决:
1.持续性盈利存疑:2024年上半年亏损扩大至4.8亿元,租金与人力成本合计吞噬70%收入。
2.轻资产模式风险:高度依赖高端酒店,若合作中断将导致服务链断裂。
3.科技化投入回报周期长:AI研发需3-5年验证,短期内难改善财报。
行业启示:
·生存法则1:要么极致高端化(如圣贝拉),要么极致性价比(社区型月子中心),中间地带企业将被淘汰。
·生存法则2:必须突破“零复购”魔咒,通过生态化延伸提升客户留存率。
·生存法则3:智能化并非万能药,需与人性化服务平衡,避免“科技噱头”透支品牌信任。
结语:寒冬中的生机与警示
圣贝拉的IPO与爱帝宫的停牌,共同勾勒出母婴护理行业的分化终局。当人口红利消退,唯有兼具“高端溢价能力、生态协同效率、数据运营内核”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而爱帝宫的坠落则是一记警钟:重资产、高杠杆、低复购的商业模式,在低生育时代注定难以为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