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5日,“乡”得“艺”彰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藁城耿村,开展“探寻乡韵非遗,传承民间故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以语言为笔、传媒为墨,在田间地头挖掘故事,在镜头光影中还原经典,让沉睡的民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
7月1日-7月2日,成员们带着录音笔、笔记本和相机,分组穿梭于耿村的街头巷尾与农家院落,以拉家常、话乡情的方式,从泛黄的记忆里打捞出被时光珍藏的民间故事。从关于耿村起源的古老神话到代代相传的民俗典故,队员们都细心用文字记录细节、用录音留存乡音、用镜头捕捉讲述时的生动神情。
![]()
7月3日,实践团进入创作拍摄阶段。队员们根据前期挖掘的素材,精心打磨脚本,将方言、古建筑等本土元素融入其中,让故事更具“耿村味道”。队员们专注倾听,镜头以多机位捕捉不同场景中老人们的生动神情与队员们的聆听侧影,配上贴合的旁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听“耿村由来”“巧匠传说”等故事缓缓铺展。
![]()
7月4日,团队集中采访了当地非遗传承人、村镇工作人员、当地学校校长及故事协会会长,听他们讲述非遗保护的历程与坚守,记录那些藏在故事背后的文化传承故事。
![]()
7月5日,团队成员们全力投入系列短视频的精剪制作。不同于单一叙事,此次主要推出上下两集短视频,以“口口相传”为脉络,用旁白串联、采访点睛、空镜晕染等方式,既追溯耿村故事的古老传承,也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
![]()
青春力量正当时,文化传承在路上。“乡”得“艺”彰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传承,将通过立体传播矩阵,定期更新内容、开展线上互动活动、联动地方文旅平台等方式,让耿村民间故事持续“出圈”,推动非遗传承从“一时热”走向“长久红”。
团队:“乡”得“艺”彰 通讯员:张雨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