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竹编工坊藏在竹海深处,他编的竹篮能装十斤米不变形,竹篾细得能透光。可网店详情页上,满是“手工编织”“天然竹材”的字眼,和别家的描述没什么两样。有次儿子帮他改文案,写“采用3年生楠竹,经18道工序制成”,老周看着那些字,突然想起年轻时师傅说的:“好竹篮不是靠工序多,是编的时候心里得有股劲儿,让竹篾顺着力走。”
这像极了太多品牌的困境:明明握着独有的手艺,说出来却和别人一个调调;把心血熬成了参数,却没换来一句“我懂”。就像老周的竹篮,顾客翻完详情页,只记得“是个竹篮”,却忘了它“装米不变形”背后,是老周捏竹篾时掌心的茧。
鹏翔e传第一次进山见老周时,没急着谈“差异化”,只是坐在竹编坊的门槛上,看他怎么把弯竹条捋直。“您编竹篮时,最在意哪一步?”老周指了指竹篾交叉的地方:“这里要卡得刚好,松了会散,紧了会断——就像过日子,得有分寸。”后来我们把那句“18道工序”,改成了老周的手在竹篾间穿梭的特写,配文:“他编的不是竹篮,是给日子留的分寸。”
我们没让老周讲“天然环保”,而是拍了条短片:孙女用竹篮装刚摘的杨梅,汁水顺着缝隙往下滴,老周笑着说“漏点水才新鲜”;邻居用它装腌菜,说“竹篾透气,菜不容易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细节,成了最打动人的亮点——原来“装米不变形”,是为了让主妇拎着不累;“竹篾透气”,是为了让食物保持本味。
现在老周的竹篮详情页,评论区有人说:“突然想买个竹篮,装装家里的烟火气。”有同行来取经,老周总说:“不是我的竹篮特别,是有人帮我把心里的话说清楚了。”
鹏翔e传做了十二年内容营销,始终相信: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竹篾分寸”,只是太多人把它藏在了参数里。我们不做标新立异的噱头,只帮你把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坚持”,变成能钻进人心的故事——就像老周的竹篮,不必说“我最棒”,只说“我懂你过日子的难”,就够了。
如果你也在为“说了等于没说”犯愁,不妨找我们聊聊。鹏翔e传知道,你的独特从来都在,只是缺个懂它的人,帮你轻轻说出口。
评论区回复【资料+行业名称】,可以领取【各行业内容营销解决方案】我们不只是营销,更是品牌与用户的双向奔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