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黄岩岛海域爆发近距离船只对峙,南海局势再次陷入动荡!
根据中方于16日发布的现场和航迹图,一艘菲律宾海警的大型巡逻舰9701号以极高速度多次接近中国海警的中小型巡逻艇,最危险时曾从中方船只尾部高速掠过,仅一线之隔便可能酿成严重碰撞事故。
![]()
要知道,菲律宾海警9701号舰是该国吨位最大的巡逻舰之一,排水量超过2600吨,而中国海警在此次对峙中出动的主要是百吨级小型艇,明显处于体型与速度劣势。
从现场中可以看到,菲舰三次以高速从中国巡逻艇尾部穿越,船体带起的巨大浪头使得中方小艇剧烈摇晃,航行稳定性几近失控,若非中国海警艇保持高度冷静、精准操作,极有可能酿成船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
这种“以吨压艇”的行为,与普通海上擦碰不同,更像是一种半军事性质的挑衅尝试,换句话说,在国际海事规则中,这种高速逼近本身就已构成“危险航行行为”,不亚于在空中对峙中战机突然穿越对方机头所带来的安全威胁。
熟悉南海局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菲律宾近年来少见的高强度实操挑衅,相比以往的“民间补给船事件”,此次的行动不仅调动国家级海警舰艇,而且采取了明显的进攻性动作,显然是转变了策略。
此前菲律宾多以“弱者身份”试图在舆论场上获取同情,将自己塑造成“被中国欺负的小国”,而这次,他们开始用大型舰艇“玩命逼近”,不仅可能试图逼中方还手,更有制造事件升级之嫌。
![]()
为何会有如此剧烈的转变?或许可以从几个维度加以解读:
就在事件发生前不久,菲律宾在东盟外长会议上试图再次炒作南海问题,意图让地区国家联手向中国施压。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多数东盟国家明确支持加快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与中方立场趋同,反而让菲律宾显得孤立无援。
在外交上受挫之后,马尼拉方面或许试图以“制造现场对抗”的方式重获话语权。他们似乎相信,只有“制造冲突”才能引发外界关注,从而吸引美日等盟友介入。
而要知道,马科斯当前的执政处境也并不乐观,一方面,他的“亲美路线”近来遭到讽刺,特朗普恢复近期宣布对菲产品加征20%关税,也让菲律宾国内有了不少争议。
![]()
另一方面,菲律宾军政高层内部频繁出现“亲外势力”渗透传闻,甚至有人质疑防长是否效忠于他国,这种政治不稳定的信号,极大削弱了马科斯的民意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在南海制造外部危机,或许成了他缓解国内压力的“替罪羊机制”,南海是他为政权保驾护航的最后一张牌。
不过中方在此次事件中始终保持克制,并在事后第一时间公布现场与航迹图,用事实澄清现场情况,避免被对方恶意扭曲。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舆论并未把此次事件仅仅视作“意外插曲”,而是普遍认为这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战略升级的表现,是“碰瓷外交”进化为“武力试探”的转型。
![]()
对此,有专家指出,这样的挑衅对中国来说虽是挑战,但也提供了一个契机,如果菲律宾继续推动局势升级,甚至越过“红线”,中方将拥有更充足的法理与舆论空间加强海域管控,甚至采取更具决断力的行动。
虽然双方目前均未真正跨越“第一枪”的临界线,尚未出现人员伤亡或舰船碰撞,但菲律宾此举已经十分接近“擦枪走火”的边缘。
因为从国际法角度看,任何在专属经济区内的“危险航行”行为均可能构成侵权行为,若再叠加高频率、军事化、预谋性等特征,其性质甚至可能演变为“非对称冲突”。
![]()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事件是中菲之间直接发生的,但美国的身影始终贯穿其中,菲律宾近年来不断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包括恢复美军基地、参与联合军演、与美日澳新构建“海上监控链”,这些都让菲律宾在南海越来越像“代理人角色”。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在此次事件后表现低调,未第一时间发声谴责或表态,这种“放风筝式的策略”令人警惕——一方面纵容盟友挑衅,另一方面又保持战略模糊,以便根据后续局势进行调整。
如果菲律宾“出事”,美国或许会以“盟友受害”之名派兵介入,如果局势可控,他们又可以继续推动所谓“南海航行自由”议题,维持话语权。
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关注菲律宾和美国的动向,谨防他们搞小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