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平衡测痛仪是两后足支撑力的差别,是目前筛选镇痛症较好的一种方法,动物在无约束的情况下痛足与正常足之间会出现支撑体重的力量差别,差别越大说明足越痛,使用有镇痛作用的药可以减少其差别,双足平衡测痛仪以此可来鉴定镇痛药的药效。
一、核心原理与功能设计
支撑力差异分析
动物在站立状态下因痛足本能减少负重,导致双足支撑力差值增大,差异值(单位:g)与痛觉强度呈正相关;镇痛药干预后,差异值显著缩小,直接反映药效强度与持续时间。
非侵入式测量优势
自然行为监测:琴键形分体踏板设计模拟动物自然踩踏姿态,避免麻醉或束缚造成的应激干扰,保障数据真实性。
动态可视化:实时生成双足压力波形图与折线图,直观显示给药前后支撑力变化趋势。
二、技术参数与硬件配置
1、平均测量周期:1秒~99分
2、扫描频率: 10秒/次
3、 分辨率:0.01g
4、 测量分辨率:0.01g
5、 单足测量范围:0~500g
6、 输入电压:110V~220V/50~60 Hz
7、 显示屏:5寸电容触摸屏
8、触摸屏分辨率:800X480
9、数据输出接口:USB,数据U盘直接导出
10、笼具外形尺寸:260X260X300mm
11、内部空间条件范围:0~100mm可调节
12、空间调节轨道:直线导轨
13、角度调节范围:60~85度可调
14、数据存储量:2000条
三、应用场景与科研价值
镇痛药研发
新药筛选:量化双足差异缩小比例(如吗啡干预后差值降低30-50%),快速筛选潜在镇痛化合物。
药效动力学:监测起效时间、持续时长及剂量依赖性反应(阶梯给药对比差异值曲线)。
痛觉机制研究
基因模型验证:对比基因编辑动物(如TRPV1敲除小鼠)与野生型支撑力差异,解析痛觉调控基因功能。
病症模型评估:追踪神经损伤或慢性痛模型中差异值动态演变(如随时间递增20-40%)。
临床前药效评价
优化已上市或临床试验阶段药品的给药的方案,通过差异值恢复速率评估长效性。
四、标准化操作流程
环境控制
室温维持22±2℃,湿度50±10%,减少环境波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适应性训练
实验前进行2-3次无测量踩踏训练,除探索性行为干扰。
数据采集
动物自由站立于踏板,系统自动记录双足支撑力(单次实验≤10分钟)。
计算公式:痛觉差异值 = |痛足支撑力 - 健足支撑力|,给药后缩小幅度评估药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