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大寨之路》并刊发社论。此后,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大家知道,在学大寨的过程中,中国农民战天斗地、创造出了"红旗渠"等人间奇迹。但是鲜为人知的,大寨的治水治山整地的经验是从山东的一个小山村学来的。这个小山村就是临沂莒南县的厉家寨。
厉家寨展览馆
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中共莒南县委工作组向中央写的《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
这个被主席批示为“愚公移山”的莒南县厉家寨,属于山东临沂,现在是临沂临港区坪上镇厉家寨。厉家寨原是个穷山村,刚解放时、生产条件极差。当地有民谣称:“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年年锄地叮铛响,年年不见打的粮。”
在那时,老百姓的生活是“棒子煎饼两手捧,地瓜稀粥照人影”,家家户户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直到1952年、厉月坤被选为支部书记后,他开始领导厉家寨人改造家园。
1955年,全乡由13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坤任书记,厉月举任社长。在厉月坤、厉月举、以及后来的厉日耐等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厉家寨人整山治水,战天斗地,通过叠地、深翻地、建“二合一”梯田、“三合一”梯田、“三化园田”等办法,削岭填沟,累计投入1500多万个劳动工日,搬运土石1800多万方,施工工具磨损钢铁50多吨,凿平了12道岭,治理了7条河流,填平了800多条荒山沟,建三合一梯田6600亩。
1966年,厉家寨村民薄怀荣一家在劳动间隙学习毛主席语录
厉家寨毛主席广场
2019年11月26日,厉家寨通上了高铁
叠地,是指甲地的土层挖来堆积到乙地,使乙地土层加厚。“二合一”梯田指深翻加整平的梯田;在深翻整平后增加“培地埂、挖排水沟、修水簸箕”,就是“三合一”梯田。所谓地埂就是田埂,是田地里为了隔开田亩或行走而筑的稍高于地面的小堤。
后来,他们又在梯田地埂上种植了棉槐红草(当时叫“金镶边”);这样一来,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被称为“三化(梯田化、水利化、绿化)园田。”同时,他们还修水库塘坝168座,打大小机井106眼,闸围山河3600多米,开凿干渠1.9万米,架渡槽1800多米,98%的旱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水浇田。
1956年,厉家寨人创造了山区粮食平均亩产的奇迹,比治理前的七八十公斤提高4倍。1956年11月,厉月坤作为农民代表随周恩来总理赴朝访问;厉月举参加全国劳模会议,荣获全国劳模称号。而厉日耐,则在1958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后来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副省长)。
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示
大寨和厉家寨
1957年6月22日,师哲(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此前曾任毛主席俄文翻译)由中共莒南县委书记杨雷陪同到厉家寨视察工作。听取了厉家寨党总支书记厉月坤的工作汇报,并观看了山、水、林、田后,高兴地说:“山区粮食亩产276.4公斤,是个奇迹,是个壮举,已提前八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真了不起呀!”
师哲临走前还包了一手帕沙土带回了省城济南。据说,毛主席对厉家寨经验的批示、原文就是由师哲呈给毛主席的。主席的批示使名不见经传的厉家寨很快名扬海内外,一度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除当时的台湾,西藏外,先后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据悉,陈永贵当年曾两次到厉家寨访问,并说厉家寨是大寨的“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